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277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243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279篇
海洋学   42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32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了解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的季节变化规律和主要生物因子及环境因子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将有助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机理的理解以及大尺度过程的模拟.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位于西藏高原腹地的、世界海拔最高的草地碳通量观测站的NEE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近3年观测,阐明NEE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草原化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碳吸收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大碳排放出现在11月,在生长季初的6月,受降水和植物返青快慢的影响,会出现生态系统碳吸收或排放的年际差异,7~9月表现为碳吸收,其余月份均为碳排放.在生长季,白天的NEE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变化的控制,同时又与叶面积指数交互作用,共同调节光合速率和光合效率的强度.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温度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影响,呼吸商(Q10)与温度呈负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生长季昼夜温差大并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碳获取.10℃时标准呼吸速率(R10)与土壤水分、温度、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降水格局影响了土壤水分动态,土壤含水量会显著影响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变化.生长季初和末期的脉冲性降水会导致生态系统呼吸的迅速上升,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碳的流失.西藏高原草原化嵩草草甸生长季短,温度低,致使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偏低,生态系统碳吸收较少,降水格局引起的土壤湿度动态和脉冲性降水将对生态系统呼吸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水平.  相似文献   
982.
基于GIS技术的区域林地生产力估测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世和  韦红 《山地学报》2006,24(4):473-479
借助G 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利用福建省气象观测资料推算出全省年均温度、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的125 m×125 m栅格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改进模型结合林地土壤质量系数,修正计算区域林地生产力栅格数据,然后借助动态聚类分析模型进行区域林地生产力分区。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地生产力介于262.2 g/(m2.a)~2 100.6 g/(m2.a),9个设区市林地生产力均值大小顺序为:漳州>龙岩>福州>厦门>三明>莆田>南平>泉州>宁德。全省林地以高、中生产力区占绝对优势,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76.26%和23.54%,其中高生产力区主要分布于闽北、闽西和闽中地区,而中生产力区则主要分布于闽北、闽中和闽东地区。  相似文献   
983.
黄土高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气象站1961—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使作物气候生产力下降。“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有利,平均增产幅度为5.9%,而“冷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不利,平均减产幅度为6.3%。  相似文献   
984.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伊宁市1993 ̄2004年的辐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日、季、年变化一般规律。同时对极值也进行了描述,并对总辐射和净辐射的特殊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85.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华北平原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本次过程动力和热力特征的深入分析, 揭示了其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暖性高压脊及地面变性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 地表净辐射引起的近地层冷却是大雾的触发和加强机制; 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 低层暖平流的输入和边界层的浅层抬升有利于大雾的长时间维持; 伴随负温度平流南下的偏北风的爆发是使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986.
程也 《气象科技》2006,34(4):469-469
NOAA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实验室(GFDL)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大气CO2、生物生产力和南半球海洋在碳隔离中的作用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流向南极大陆的海水在温度下降时会下沉,下沉时这些海水会向北流。新的研究揭示,与富营养、向北流动的中层海水相比,深层海水的影响显然  相似文献   
987.
快速有效地评估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后果,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综合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SPOT/VGT时间序列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以NDVI与时间的积分值来表征一定时间段内的植被初级生产力,探讨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影响。发现:(1)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表现为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的特征。(2)研究区平均初级生产力一般是在8月份最高,而在1月份最低;同时,一个生长季内,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为4-11月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而12月到次年3月则是城市地区要高于非城市地区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在各土地覆盖类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3)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城市地区NDVI为110.23d/km^2,而非城市地区为123.94d/km^2,两者相差13.71d/km^2,即城市化过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研究区的植被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988.
将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象软科学》2007,(3):181-182
刘燕华在2007年3月2日《科技日报》撰文指出,科学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一流的科学研究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仪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科学仪器是保障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89.
《世界地理研究》2005,14(4):F0004-F0004
《世界地理研究》是中国地理学会:至办的学报级学术刊物。本刊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这一主题,主要刊登有关全球性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实例;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同时围绕中国经济国际化这一主题刊登有关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欢迎国内外广大学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990.
杉木人工林与米储次生促进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以米槠为主的次生林(人促落)和营造杉木人工林24a后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人促群落乔木层组成树种为27种,灌木层种类为49种,而对照(杉木人工林)的则分别为12种、32种,人促群落树种组成和结构比对照的复杂。人促群落林分生产力(单位面积蓄积加316.912m2/hm2)亦比对照的(单位面积蓄积量283.288m3/hm2)高。与对照的相比,人促群落0cm~20cm土层土壤哮聚长、>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高3.17%、5.65%,而分散系数、结构体破坏率分别低11.94%、5.01%;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高7.12%、1.75%;土壤容重低14.97%;有机质含量高7.602g/kg;土壤酶活性较强,呼吸作用强度较大。这表明人促群落土壤结构性能、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土壤手化作用强度比对照均有较明显的提高。说明在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上,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恢复常绿阔叶林,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较好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