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木荷马尾松群落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年变化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木荷马尾松群落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年变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群落通过枯枝落叶形式每年向林地归还养分(N、P、K、Ca、Mg、Fe、Mn、Cu、Zn)总量为217.310kg·hm^-2.其中5种大量元素年归还量顺序为N〉Ca〉K〉Mg〉P,4种微量元素的为Fe〉Mn〉Zn〉Cu.群落通过落叶归还于林地的养分量占总量的80.49%,并以木荷叶为主,它主导了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养分归还量.9种营养元素归还量在不同月份间的变化很大,在4月N、P、K、Mg、Mn达到第一个归还高峰,8月N、P、K、Ca、Mg、Fe、Mn又出现第二个归还高峰;Ca、Fe、Cu、Zn的第一个归还高峰在5月,Cu和zn的第二个归还高峰在7月,在11月除Cu外各养分元素又有一个小归还峰.凋落物的C/N年变化量在27.38~40.29之间,C/P年变化值在1045~1703之间.在4种组分中,以落叶对N、K、Mg、Mn年归还的贡献最大,落枝对Ca、Cu、Zn年归还的贡献最大,落果对P的年归还贡献最大,而花及杂物对Fe的年归还贡献最大,养分利用效率以P和4种微量元素的较大,它们(特别是P)较易成为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13.
生物土壤结皮对温带荒漠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瑞  周晓兵  张元明 《中国沙漠》2019,39(6):151-158
环境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会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荒漠区地表普遍存在的生物覆盖,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但对于是否影响荒漠植物凋落物分解缺乏深入了解。选择8种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荒漠植物(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梭梭Haloxylon ammondendron、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粉苞菊Chondrilla piptocoma、羽毛针禾Aristida pennata、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紫翅猪毛菜Salsola affinis、钩刺雾冰藜Bassia hyssopifolia),分析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对这8种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和植物种对凋落物质量损失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增大了荒漠植物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不同物种的分解率差异显著。8种植物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在结皮覆盖条件下为13.67%~64.56%,去除结皮处理下为13.58%~54.13%。其中,结皮覆盖条件下白梭梭、梭梭、紫翅猪毛菜的质量损失率(46.12%、41.26%、64.56%)显著高于去除结皮处理(35.85%、36.97%、54.13%,P<0.05)。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缩短了凋落物的半分解和95%分解时间,缩短长度随物种差异而不同,受凋落物的初始全碳和全氮含量调节。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对植物凋落物分解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地表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对初始全碳含量较低而全氮含量较高的凋落物促进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景区及其保护区内喀斯特山地典型森林类型凋落物组成与数量及其动态,地表死地被物现存量与持水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保护较好的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林的年凋落量达7.26 t/hm2;而以团花木新姜子(Neolitsea homiantha)为主的次生林只有1.98 t/hm2;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和干香柏(Cupressus duclouxiana)人工林年凋落量分别是2.49 t/hm2和4.07 t/hm2。这些森林的凋落节律相似,都呈明显的“双峰型”。在地表死地被物现存量方面,干香柏林因其叶片难以分解而具有较高的地表现存量,为13.59 t/hm2,随后依次为滇青冈林(7.57 t/hm2),团花新木姜子次生林(5.02 t/hm2)和云南松人工林(4.83 t/hm2),死地被物的持水量与其现存量的大小顺序一致。根据森林年凋落量与死地被物现存量的数量关系,表明保护较好的滇青冈林内枯枝落叶的分解率明显大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周转期也短,涵养水分能力也较强。因此,应加强对喀斯特山地自然森林的保护,同时也注意对现有人工林的改造,引进一些阔叶树种,提高群落结构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物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淋失的影响及岩溶效应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低含量有机碳的岩溶土壤(SOC, 0.89%)为媒介,每150g上添加松针、梧桐叶粉各 7.5g,15g,4个试验土柱号分别为SCC3,SCC5;SBC3,SBC5,接种岩溶土壤微生物群落后,于 恒温室内进行培养淋溶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淋溶液的电导值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及性质 的影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淋失总量SCC3为540.7mg,SCC5为1522.9mg;SBC3为 383.2mg,SBC5为563.5mg。同时,土壤环境中Ca+的释放总量SCC3为145.7mg,SCC5为 288.7mg; SBC3为170.0mg,SBC5为167.9mg。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5。下伏碳酸 盐岩的溶蚀量排序为SCC5>SBC3>SCC3>SBC5,表明两种不同植物凋落物经微生物分 解,产生不同质和量的DOC,并导致土壤环境中 Ca+释放的差异和不同的岩溶效应。从而初步揭示不同有机碳分解导致DOC淋失的差异性,以及DOC对岩溶动力系统的驱动。这与A.Heyes和T.R.Moore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小兴安岭针叶凋落物的分解与土壤动物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应用不同网孔分解样袋、排除不同类型土壤动物的作用的方法,对比研究土壤动物对针对凋落物的分解作用,结果表明,在各类土壤动物作用下的大孔网袋样品的分解速度明显快于只有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的中孔网的分解样品,快于尽量排除土壤动物作用条件下的小孔网袋的分解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凋落物失重量与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动物对质地较软的凋落物作用程度较质地较硬的凋落物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随样品分解时间的增长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凋落物和根系处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 a和91 a杉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SR)、去除凋落物和根系(NO)、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双倍凋落物(DL)5种处理进行为期3 a的野外观测,以探讨凋落物和根系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5种处理对NO3--N含量影响不明显,对NH4+-N影响因林龄和土层而异,DL和NR提高了19 a杉木林表土层(0~10cm)NH4+-N含量,但在矿质层(10~20 cm),所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NH4+-N含量;NO会降低杉木林DON含量,DL会促进19 a杉木林DON含量增加;杉木林的DON含量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增大,与DIN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氮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作用因氮素形态、林龄和土层而异。  相似文献   
18.
大型海藻龙须菜凋落物分解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规模栽培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但藻体的凋落分解会对栽培区和邻近海域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探讨龙须菜凋落对水环境的影响, 本文通过45d的室内受控实验, 评估了龙须菜凋落分解过程中水体溶解氧和氮、磷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 干龙须菜实验组在实验期内水体溶解氧浓度显著降低(较对照组降低了82.81%); 水体氮、磷浓度显著提高, 总氮、总磷浓度较对照组分别上升了161.78%和759.93%。鲜龙须菜+海水+沉积物组在实验前中期(第0~21天)水体溶解氧浓度持续降低(较对照组降低了53.92%), 但在21d后又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其水体氮、磷浓度在实验中末期亦显著提高, 分解过程总氮、总磷浓度分别较对照组上升了36.65%和177.80%, 水体氮、磷变化曲线较干龙须菜组平缓且迟滞。鲜龙须菜凋落分解过程中的营养盐释放率低于干龙须菜, 沉积物对鲜龙须菜的分解及氮、磷和碳释放有促进作用, 但对干龙须菜的分解及氮、磷和碳释放有一定程度的减缓作用。龙须菜失重率、分解速率及营养盐释放率均呈现如下规律: 干龙须菜+海水组>干龙须菜+海水+沉积物组>鲜龙须菜+海水+沉积物组>鲜龙须菜+海水组。依据上述结果, 建议在龙须菜规模栽培和收获过程中应及时打捞脱落或衰老藻体, 尤其对已收获的大型海藻应妥善处理, 避免大型海藻腐烂而导致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下方存在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陆陆碰撞,在这种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岩石圈发生了强烈变形,缩短量约750~1500 km,同时垂直方向平均隆升了约4500 m.  相似文献   
20.
5&#183;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堆积物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将导致灾区部分山洪沟转化为泥石流沟,为此,给出了一种泥石流沟的判识方法和指标。调查发现,汶川灾区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满足泥石流的暴发条件,提出用流域单位面积的松散固体物质方量来判识泥石流沟;调查西部山区的50条泥石流沟,提出以0.1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以2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粘性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