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0篇
  免费   658篇
  国内免费   933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705篇
地质学   2087篇
海洋学   562篇
天文学   143篇
综合类   208篇
自然地理   23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岩土地震工程及土动力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72.
973.
细胞自动机的多重分形特征和动力学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大量弹簧滑块组成的模型可以模拟地震的复杂性,本文以细胞自动机(CA)为数学工具,结合地震学和岩石力学的结果,考虑了能量的输入和损耗,进行了地震事件的数字模拟。对模型中输出的"地震"事件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的多分形分析,并对自组织临界(SOC)状态进行了讨论,进而得到事件至少在时间域里的分布呈现出层次结构,符合自相似特征。本文的CA模型属于确定性的混沌系统,而对于处在SOC状态下的大量事件的频度和大小的统计与G-R指数律很好地吻合。结果表明,虽然自组织(SO)可能是更准确的地震表征,但SOC仍然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很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974.
本文综合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地壳与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隆升、地壳短缩和增厚的动力学模式。论文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第一,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薄的岩石图结构、不同产状深大断裂以及推覆、切割和碰撞造山带的基本模式;第二,地震活动、断层面解与区域应力场;第三,板块运移与地体拼贴和大陆增生;第四,青藏高原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分析;第五,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印度板块向北运移并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北部则受古亚洲板块阻隔并向南推移。在长期的碰撞与挤压作用下,造成了高原地区异常的地震活动和应力场,Lg波能量向南快速衰减和Q值向南递增,水热活动强烈和地壳“南热”、“北冷”及岩石围中“壳热”、“慢冷”的格局。喜马拉雅南、北麓重力未达均衡,高山仍在上升,沿雅鲁藏布江由深部上涌的蛇绿岩套长达1700km,一系列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强烈的形变,形成了南界恒河平原北缘、北抵雅鲁藏布江的宽约300~500km的碰撞挤压过渡带。基于此,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一力学机制为软流圈的拖曳作用,促使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长期的挤  相似文献   
975.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mechanism of dissolution reaction kinetics of minerals in aqueous solu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rface chemistry.Surface chemical catalysis would lead to an obvous decrease in active energy of dissolution reaction of minerals.The dissolution rate of minerals is controlled by suface adsorption,surface exchange reaction and desorption,depending on pH of the solution and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δH^n0 ,When controlled by surface adsorption,i.e.,nθ=1,the dissolution rate will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pH;when controlled by surface exchane reaction,i.e.,nθ=0,the dissolution rate is independent of pH;when controlled by desorption,nθis a positive decimal between 0 and 1 in acidic solution and a negative decimal between-1 and 0 in alkaline solution.Dissolution of many minerals is controlled by surface adsorption and/or surface exchange reactions under acid conditions and by desorption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76.
重力场的潮汐变化观测及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我国武汉超导重力仪长周期序列潮汐观测数据,研究了重力场潮汐变化特征,精密确定了地球潮汐常数,讨论了重力观测中的海潮负荷和大气效应问题;根据地球自由核章动在周日重力潮汐观测中的共振效应确定了自由核章动的复本征周期和品质因子Q值,研究了极移重力效应;并对进一步利用重力潮汐观测研究地球物理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77.
从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论述了气候系统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研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气候动力学与气候变化预测是当今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并从气候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论述了气候系统动力与气候预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此外,还从当今气候和环境科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指出气候动力学研究应采取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78.
开展干旱环境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根据目前干旱环境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干旱环境动力学”的概念及其科学问题提法、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途径,为干旱环境动力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科学框架。干旱环境系统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建立干旱环境动力学,应以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但它应着重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中十至百年时间尺度干旱环境发展规律和趋势,特别是人类活动在该时间尺度内对干旱环境的影响。为了研究干旱环境问题,自然科学领域的地理科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水文和水利以及地质学等必须形态统一的观点和普适的方法论,从而形成相对独立且学科交叉的干旱环境动力学。气候动力学已相对成熟,干旱环境动力学建模可以气候动力学为基础。建模成败的关键是如何将生态过程物理化和化学化,如何建立水文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土壤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与气候动力学模式相互耦合。  相似文献   
979.
浮游植物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海域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浮游植物动力学模型用来研究特定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定量确定各种物理,生物过程的贡献,对解决浮游植物生物量异常增加导致的富营养化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述了国内外海洋浮游植物动力学模型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介绍了几种不同时空尺度浮游植物动力学模型的特点和性能,此类模型在发达国家的海域富营养化研究和环境管理中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而我国目前虽已开展了海洋生态模型的初步研究,但面临一些困难,其中不仅需要获取特定海域的过程参数,而且急需对海域的强迫过程和边界过程加强认识。  相似文献   
980.
沉积盆地动力学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登发 《地质科学》2016,(2):309-328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结构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成矿、成藏的控制作用, 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来, 沉积盆地动力学经历了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分类与构造环境解释、盆地动力学的兴起, 盆地综合建模与盆地系统动力学3个发展阶段; 在沉积盆地的深部构造背景、盆-山关系、沉降机制、充填模式及其对能源、矿产的控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 在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机制的盆地动力学综合分析, 全3-D和4-D盆地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及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充分结合等方面面临重要挑战.需解决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 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过程与盆地形成; 沉积盆地的构造-气候古地理; 多旋回沉积盆地叠合动力学过程与原型盆地演化; 叠合盆地复合成矿(藏)系统流体运聚及其资源、能源效应等.基于大数据综合集成、多学科交叉渗透、观测技术与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盆地动力学将在其结构构造、形成演化及其控矿(藏)的4-D综合模型方面取得突破, 并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