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6篇
  免费   511篇
  国内免费   496篇
测绘学   226篇
大气科学   459篇
地球物理   138篇
地质学   1428篇
海洋学   47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58篇
自然地理   109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2年   4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8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6篇
  1940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一次诱发山地灾害突发性暴雨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慕建利  杜继稳  张弘  侯建忠  赵奎锋 《气象》2005,31(12):36-40
应用MM5V3.5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对2003年7月14~15日发生在陕西省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暖湿气流和新疆冷空气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充沛的水汽输送、能量的积聚和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700hPa低涡、切变线是暴雨形成的触发机制.模拟结果表明:涡度场和散度场及垂直上升运动互耦;特强辐合辐散柱的出现早于强涡度柱,而深厚的强气旋性涡柱则几乎与暴雨最强盛时期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52.
2002年8月12日,叶尔羌河再次发生因高原冰川阻塞形成的洪水。本文对叶尔羌河历次高原冰川阻塞性洪水的成因以及与气象的关系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从气象角度预报该类型洪水的方法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冰川阻塞湖进行监测的建议,期望对叶尔羌河今后的防洪工作有一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南山麓的迎风坡,是冷空气频繁活动的地区。2001~2005年春季,在蒙古气旋影响下,每年3~5月都要出现1~2次大一暴雪天气过程,对此期间出现的7次大一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前期气象条件以及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天气学特征都极为相似。分析总结阿尔山地区产生大~暴雪天气所具有的4种天气条件、8点共同特征,对报准该地区3~5月大一暴雪天气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4.
东南极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平衡通量分布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清华  宁津生 《冰川冻土》2002,24(5):500-505
通过对Lambert冰川盆地(LGB)考察路线上约1 700 km长的LGB剖面和距冰架末端约50 km、长150 km的A剖面, 分别利用GPS冰流速值及雷达测厚值进行冰通量的计算得出:每年流过LGB剖面的冰通量为43.95 Gta-1, 而通过A剖面的冰通量仅为26. 42 Gt*a-1, Amery冰架底部净融化量为7.8 Gt*a-1. 整个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LAS)地区的表面净物质平衡总量约为90 Gt*a-1; LGB地区的表面净物质平衡总量为46 Gt*a-1. 通过分析得出, 整个LAS地区及LGB地区均处于物质正平衡状态, 而LAS流域的上游区域S'则处于物质负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5.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 奎屯河上游支沟哈希勒根河源区. 1999年8月, 在该冰川上布设了用于冰川运动和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研究的测杆18根, 并进行了冰川表面运动、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末端变化的首次观测. 根据2000年8月和2001年8月的冰川运动观测资料, 分析了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和冰舌末端的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奎屯河51号冰川应属于亚大陆型冰川; 1999/2000年度和2000/2001年度的表面运动值不大, 最大流速点的年运动速度为3.15 ma-1; 运动速度垂直分量UZ的变化规律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规律相同, 即消融区的显出流作用和积累区的显入流作用. 该冰川的冰舌末端处于相对稳定的退缩状态, 1964-1999年间平均退缩量约为1.4 m*a-1, 而1999-2001年间的平均退缩量为5.0 m*a-1, 反映出冰川退缩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6.
李连捷教授作为1973-1978年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组最年长的一位,深入湘桂交易的南岭西部的山地,为引种奶牛、肉牛建设山地牧场进行草地和土壤调查。当时生活和交通条件等均很差,近70风气高龄的李老跋山涉水,步行到有关山地、坪地进行调查,并修建梯田,引种牧草,为开发南山牧场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对南山的花岗岩风化土壤的保护和山地沼泽的保护等生态保护和合理用肥提出了关键性建议,保证了南山牧场的顺利发展,南山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57.
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几个北极海洋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地区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 ,在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地质问题主要是北极地区的海陆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以及全球变化在地层中的记录。这涉及到北极形态变化及与其它大洋沟通的水道开闭情况 ,地形起伏对大气、大洋环流的影响 ,地壳升降与海平面变化对河流流量和海岸稳定性的影响 ,气体水合物及有机碳等变化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以及这些影响与气候变化信息在极地沉积物中的记录。文章在对上述影响及海洋地质研究状况进行探讨后 ,又简要介绍了中国的首次北极考察海洋地质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8.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冰缘地貌研究的启动者,他在近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两篇论文紧跟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形势,详细阐述了冰缘作用的特点、过程及其对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问题的意义。裴老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当时强调了在古冰缘研究中综合分析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冰缘现象,这种在地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现在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9.
The presence of a single Otoceras species (O.boreale), morphologically very variable, at the base of the Nekuchan Formation in Verkhoyansk, we believe, is to be obvious. Some morphological evidence leaves no doubt that two described morphs of O. boreale are s strictly corresponding sexual dimorphic pair. It is very likely that Kummel‘s idea that Canadian. O. concavum Tozer is an invalid species is truthful, considering the range of variability seen in larger Siberian and Himalayan Otoceras fauna. Just above the upper Tatarian Imtachan Formation, the six stages of ammonoid succession can be recognized with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Nekuchan Formation in the Setorym River Section:(a) Otoceras boreale;(b) Otoceras boreale-Tompophiceras pascoei; (c) Otoceras boreale-Tompophiceras pascoei-Aldanoceras;(d)Tompophiceras pascoei-Otoceras boreale-Aldanoceras;(e) Tompophiceras morpheous-T.pascoei-Aldanoceras;(f) Tompophiceras more pheous-T.pascoei-Wordieoceras domokhotovi-Ophiceras transitorium;(g)Tompophiceras morpheous-T.pascoei, corresponding to the Otoceras boreale and Tompophiceras morpheous zones. In spite of the domination of Otocerataceae or Xenodiscaceae in both oif these zones and the presence of some Permian type conodont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Otoceras boreale Zone, they seem to be early Induan in age on the basis of the following arguments:(1) in contrast to the underlying regressive type sediments of the Upper Tatarian Imtachan Formation, both the Otoceras boreale and the Tompophiceras morpheous zones of the lowermost part of the Nekuchan Formation correspond to the single transgressive cycle;(2)typical early Induan ammonoids (Ophiceras and Wordieocera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Tompophiceras morpheous zone; (3) all described ammonoid succession stages (a-g)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y gradual changes and therefore correspond to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ingle zone or to the different zones of the same stage, but not to the different systems (Permian and Triassic);(4)elsewhere in the Boreal realm (Arctic Canada), the conodont index species for the base of the Triassic, Hindeodus parvus, has been reported from the Otoceras boreale Zone. A new scheme of the phylogeny for the Otocerataceae and its Induan-Olenekian offspring (Araxceratidae-Otoceratidae-Vavilovitidae n.fam.-Proptychitidae-Arctoceratidae) and Xenodiscaceae is offered.  相似文献   
60.
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认为西北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巨大的“固体水库”-冰川和雪峰。提出了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变“固体水库”为液体水库,就地取水,改造大西北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