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7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黄昕  周天军  吴波  陈晓龙 《大气科学》2019,43(2):437-455
本文通过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评估了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的两个版本FGOALS-g2和FGOALS-s2对南亚夏季风的气候态和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并使用水汽收支方程诊断,研究了造成降水模拟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两个模式夏季气候态降水均在陆地季风槽内偏少,印度半岛附近海域偏多,在降水年循环中表现为夏季北侧辐合带北推范围不足。FGOALS-g2中赤道印度洋"东西型"海温偏差导致模拟的东赤道印度洋海上辐合带偏弱,而FGOALS-s2中印度洋"南北型"海温偏差导致模拟的海上辐合带偏向西南。水汽收支分析表明,两个模式中气候态夏季风降水的模拟偏差主要来自于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尤其是垂直动力平流项的模拟偏差。一方面,夏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海温偏冷而赤道西印度洋海温偏暖,造成向印度半岛的水汽输送偏少;另一方面,对流层温度偏冷,冷中心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对流层上层,同时季风槽内总云量偏少,云长波辐射效应偏弱,对流层经向温度梯度偏弱以及大气湿静力稳定度偏强引起的下沉异常造成陆地季风槽内降水偏少。在年际变率上,观测中南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指数与Ni?o3.4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但FGOALS两个版本模式均存在较大偏差。两个模式中与ENSO暖事件相关的沃克环流异常下沉支和对应的负降水异常西移至赤道以南的热带中西印度洋,沿赤道非对称的加热异常令两个模式中越赤道环流季风增强,导致印度半岛南部产生正降水异常。ENSO相关的沃克环流异常下沉支及其对应的负降水异常偏西与两个模式对热带南印度洋气候态降水的模拟偏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若要提高FGOALS两个版本模式对南亚夏季风气候态模拟技巧,需减小耦合模式对印度洋海温、对流层温度及云的模拟偏差;若要提高南亚夏季风和ENSO相关性模拟技巧需要提高模式对热带印度洋气候态降水以及与ENSO相关的环流异常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22.
葛家荣  任雪娟 《气象科学》2019,39(6):711-720
使用常规资料及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式,分析了早夏和晚夏期间南亚高压次季节尺度异常偏东事件和异常偏西事件发生时,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及水汽输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早夏期间当南亚高压异常东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可西伸至我国东南沿岸,此时,降水正异常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表现为江淮区域降水异常偏多;而晚夏期间当南亚高压异常东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更偏东,降水正异常区位置比早夏偏西,表现为四川盆地的降水异常偏多。早夏期间,与南亚高压异常偏西事件相比,南亚高压异常偏东事件有利于更多的水汽从南方的水汽源地输送到我国江淮区域,加上此时江淮流域存在异常上升运动,动力和水汽条件共同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晚夏四川盆地地区有类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3.
24.
青藏高原热状况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任广成 《大气科学》1991,15(1):28-32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下垫面与高原上空热状况变化的异同及其二者与南亚高压的关系。指出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高原上空热状况年际变化的一致性及月际变化的差异——青藏高原下垫面从2月就开始大幅度增温,而高原上空5月才开始突发性增温。高原下垫面降温幅度最大的月份出现在11月,高原上空则出现在10月。分析还指出,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南亚高压南北振荡,青藏高原上空热状况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有密切关系。并且前期青藏高原上空热状况较高原下垫面热状况对南亚高压的预报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5.
西秦岭南亚带太阳顶群硅质岩是碳硅泥岩型微细粒浸染状金矿的主要赋存岩石。硅质岩总厚度555m,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太阳顶群除硅质岩外.其余主要为细碎屑岩。硅质岩的主元素特征为富Si、Fe.贫Al、Ti、Ca、Mg等;微量元素贫Cu、Ni、Co,富U;稀土元素表现出较明显的铈负异常。硅质岩的全岩氧同位素δ^18OSMOW(‰)值为18.60=1,表明太阳顶群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26.
南亚高压异常与平流层环流的春季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综合指数对夏季南亚高压作了强、弱划分,着重研究了相应前期的平流层30、50百帕月平均环流特点,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及其南侧热带东风带)异常强(弱)年春季,高纬平流层环流存在明显差异。如:阿留申高压进入极地早(迟),早春高纬纬向风异常弱(强),4月纬向2波振幅异常弱(强)等,实际上说明平流层中、下部环流春季转变早(迟)与夏季南亚高压强(弱)基本对应。文中还简要讨论了变化的可能过程。  相似文献   
27.
1981和1982年夏半年高原地区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1和1982年5—9月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100hPa高度场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典型的“西涝东旱”年(1981年)、“西旱东涝”年(1982年)5—9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频振荡是显著的,南亚高压活动与此密切相关;1981和1982年南亚高压活动的低频振荡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东西方向基本上呈反位相变化;这些事实对于认识四川盆地夏季旱涝异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8.
应用1987年5月-9月南亚地区OLR格点资料,先进距平合成分析,研究了这一年东南亚夏季风不同阶段对流发展的空间分布,然后用复自然正交函展开,进一步分析了南亚季节不同阶段各地对流强度的时间变化以及振荡传播的方向。  相似文献   
29.
30.
利用ERA-Interim 1979—2018年6—8月的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信息流、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亚高压强度与其邻近地区垂直速度的相互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具有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冷、暖中心分别在70 hPa和250 hPa,以这两层的温度异常建立的温差指数可以反映南亚高压的强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强度与其邻近地区垂直速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不同的.在月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强度通过动力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垂直速度,南亚高压增强(减弱)时,其东部地区的上升运动和西部地区的下沉运动同步增强(减弱);在日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中部的垂直速度通过热力强迫影响南亚高压强度,南亚高压中部地区上升运动增强(减弱)时,南亚高压增强(减弱)且位置偏西(偏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