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239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基础与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地理信息资源生产管理体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3个方面分析了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并对当前印度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市场、企业、人才培养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对比我国分析了当前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2.
南亚作为哈·麦金德"陆心说"中"世界岛"和斯皮克曼"陆缘说"中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缘政治地位因印度作为重要大国的出现而上升到突出位置并成为独立的地缘政治区。印度作为南亚力量中心,其在与南亚邻国互动过程中使得南亚地缘政治显现出印度领衔下的吸引力与排斥力互动的统一,现实利益需求与不确定性并存,地缘政治主体间合作与心存互疑的矛盾心理和南亚地缘政治走势受印度影响等特点。而导致这些特点的原因既是南亚地理环境作用的结果,也与印度地缘政治思想,南亚国家间权力结构以及印度抵制外部势力渗透等有关。最后提出对中国经略南亚的3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3.
174.
175.
南海北部印度无齿鲳的资源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的最新资料,结合1964—1965年和1978年历史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南海北部印度无齿鲳的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该资源已明显衰退,拖网出现率由36.6%减为22.8%,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由2.38kg·h-1减为0.53kg·h-1,渔获百分组成由1.37%减为0.40%,渔获个体明显变小,平均体重只有33g·ind-1,渔获率无明显季节变化,捕捞汛期消失。该资源衰退的速度与南海区总资源量衰退的速度差不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176.
本文诊断分析了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的平均经向大尺度水汽输送的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夏季孟加拉湾地区和南海地区经向水汽输送大小是因月份、高度而异.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印度季风和南海季风不同的位相阶段,孟加拉湾地区和南海地区的经向水汽输送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和各月经向水汽输送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7.
红河断裂带是一巨型走滑断裂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成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相互运动的主位移带。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首先经历了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带中央部分的左旋偏移量最大,达到约325km,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在5Ma BP后表现为右旋走滑,说明沿红河断裂带的剪切运动是红河断裂带西端与印度-欧亚碰撞边界之间距离的函数,随时间而减小并控制了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178.
In the Indian Himalayan Region predominantly rural in character, livestock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livelihood and integral part of the economy. Livestock mostly rely on fodder from wild. The diversity, distribution, utilization pattern, nativity, endemism, rarity, seasonality of availability, nutritive values, perceived economic values and pressure use index of livestock have not been studied.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enumerate 150 species of fodder representing trees (51 spp.), shrubs (54 spp.) and herbs (45 spp.). Poaceae (19 spp.) and Fabaceae (13 spp.) amongst families and Salix (6 spp.), Ficus, Clematis, and Desmodium (5 spp., each) amongst genera are rich in species. Maximum species were found in the 1801 ~ 2600 m zone, and the remaining two zones showed relatively low diversity. Out of the 150 species, 109 are used in summer, 5 winter and 36 throughout year. During rainy season, mostly grasses are used as fodder. Only 83 species are native to the Himalayan region, one species, Strobilanthus atropuroureus is endemic and 35 species are near endemic. The nutritive values of the fodder species were reviewed, and economic values and status of the species were also assessed. The pressure use index of the species wa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cumulative values of the utilization pattern,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availability, status, nativity and endemism. Amongst the species, Grewia oppositifoilia, Morus serrata, Indigofera heterantha, Quercus leucotrichphora, Ulmus villosa, U. wallichiana and Aesculus indica showed highest PUI indicating high preference and pressure. Season wise prioritization of the species for different altitudinal zones has been done. Appropriate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dder species.  相似文献   
179.
魏卓 《海洋世界》2007,(6):48-53
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众多,但分布其中的淡水鲸类动物仅4种,它们是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和奥利诺科河水系的亚河豚;分别分布于印度次大  相似文献   
180.
孙云铸 《地质论评》1947,12(Z1):73-84
抗战八年,北大清华迁滇,著者得有机会赴各地研究地层,并在联大地质系研究所,开设中国地层问题一课,现时云南地层,较抗战前已有相当认识,但问题尚多,仍须继续研究,尤应注重野外观察,则昔日地层上较难解决之问题,自不虽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