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6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34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1310篇
海洋学   26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8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东亚中全新世的气候模拟及其温度变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陈星  于革  刘健 《中国科学D辑》2002,32(4):335-345
大量地质证据证实了东亚和北美中全新世(6 kaBP)全年和冬夏季气温高于现代.然而,国际上PMIP计划下18个模式的古气候模拟结果未能捕捉北半球大陆中低纬地区冬季升温的气候特征.这些古气候模拟的冬季降温与地质资料揭示的冬季升温存在着巨大差异,反映出仅仅在太阳辐射变化驱动下的古气候模拟存在重大缺陷. 使用含有陆面过程的全球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AGCM+SSiB),采用现代植被和中全新世植被预置的不同下垫面对6 kaBP气候及其植被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古植被强迫下的模拟结果表明,中全新世时东亚地区各季均出现升温.尤其是模拟的冬季增温与地质资料重建的气候特征接近,反映了除太阳辐射的变化外,植被的变化对东亚地区中全新世的增温有着重要作用.该模拟结果的意义在于:(1)用具有物理机制的数值化模型并采用实际下垫面边界条件,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中全新世气候特征;(2)从动力机制的角度揭示了中全新世气候与现代气候存在巨大差别的原因在于辐射变化和下垫面植被变化;(3)中全新世下垫面植被的改变引起的地表反射率变化使得东亚陆面与西太平洋表面的热力差异随季节发生变化,因而中全新世夏季风环流增强,而冬季风环流减弱,冷空气活动受到抑制,使得中国区域冬季温度增加, 形成暖冬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992.
颜佳新  赵坤 《中国科学D辑》2002,32(9):751-759
通过对东特提斯地区二叠纪栖霞期和吴家坪期、三叠纪安尼期和诺利期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环流再造, 研究了二叠-三叠纪岩石圈(古地理)-水圈(古海洋)-大气圈(古气候)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演化. 研究表明, 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地理变化和联合古大陆的整体北移, 导致了全球古洋流格局的重大调整; 而古地理的变化和古洋流格局的调整可能是将二叠-三叠纪巨型季风气候体系推向高潮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3.
中国中新生界沉积盆地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在多种大陆动力学体制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不同板块边界条件、岩石圈变形机制和地幔热状态等因素制约了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不同的发展过程。古气候条件是控制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机质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多次潮湿与干旱气候的交替形成了多个有利生油岩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使沉积盆地成烃过程复杂多样,成烃门限也存在很大差异。多旋回构造运动使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多个含油气系统的横向迁移和垂向叠置以及多个关键时刻的鲜明特点。油气往往存在多次运移,盆地内的油气藏往往是后期改造、调整和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4.
海南岛沙老岸礁区滨珊瑚氧、碳同位素对气候的记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海南岛沙老岸礁中正在连续生长的澄黄滨珊瑚骨骼进行氧,碳同位素的测定,对9年生长的珊瑚骨骼依次分析了352个样品,平均每旬有1-2个控制样品,以此来分析珊瑚生长期间的气候变化。首先分析出每年雨季和旱季的差别,得到雨季和旱季曲线的特征,并得出雨季在每年夏季,旱季在每年的秋冬季,表明海南岛礁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同时将珊瑚骨骼的氧同位素分析数值与相关记录的气温资料做比较,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97和0.79,并得出以氧同位素分析数值求气温的公式。  相似文献   
995.
滇中路南石林地区钙华特征与更新世气候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传东  刘星  杨浩 《矿物岩石》2003,23(3):61-68
钙华层是岩溶记录中古气候环境及地下水演变信息的载体,在重建古气候环境和恢复古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滇中路南石林地区的钙华沉积层进行大量地质研究,用ESR法测定其生成年代,结合钙华层的主要矿物(方解石)的生长发育特征,获得了该区距今33×104a~4.4×104a的地质活动、古气候环境的变迁信息.其年龄可与全球深海岩芯同位素记录和西南岩溶洞穴石笋所揭示的古气候记录对比,认为自从中更新世以来,路南石林地区经历了6次较大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古气候变化波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6.
泥炭分子化石单体碳氢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查明泥炭分子化石记录的古植被状况与古植物学分析结果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分子化石所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本文利用气相色谱仪(C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仪(GC-C-IRMS)、气相色谱-热转换—同位素比质谱仪(CC—TC—IRMS)详细分析了一个40cm(约220年)长的泥炭岩芯中的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分子化石的主峰化合物(C23)及其碳、氢同位素组成与温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燃烧效应也在单体碳同位素上反映出来。这些结果反映了泥炭分子化石具有很好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红原泥炭苔草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全新世季风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红原泥炭中挑选出的单一植物残体——苔草纤维素的δ^13C时间序列是印度洋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敏感代用指标,它不仅请楚地指示了过去1200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而义记录下了9次明显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它们可以与同时期北大西洋发生的冰川漂移碎屑沉积物事件一一对比。红原泥炭混合纤维素δ^13C时间序列也同样请楚地记录了过去1200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对全球大范围的主要气候突然变化事件也有很好的响应。因此,泥炭混合纤维素δ^13C时间序列乃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古气候代用记录。  相似文献   
998.
Study on Modern Plant C-13 in Western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δ^13C)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xies in paleoenvironment studies.In this paper modern plant δ^13C in the arid areas of China and Tibetan Plateau is studied.It is found that most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western China are C3 plants with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32.6‰ to -23.2‰ and only few species are C4 plants with δ^13C values from -16.8‰ to -13.3‰.The δ^13C is closely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or humidity),i.e., light δ^13C is related to high precipitation(or humid climate),while heavy δ^13C to low precipitation (or dry climate),but there is almost no relation between plant δ^13C and temperature.Submerged plants ha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2.0‰ to -12.7‰,like C4 plants,while merged plants ha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8.1‰ to -24.5‰,like C3 C4 plants,while marged plants ha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8.1‰ to -24.5‰,like C3 plants.It can then be concluded that organic δ^13C variations in terrestrial sediments such as loeas and soil in western China can indicate precipitation changes,but those in lake sediments can reflect organic source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aquatic plants.  相似文献   
999.
Many yellow silt layer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Holocene sediments in the last lake of Lop Nur (playa),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 Statistics of drill-hole cores have reveal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layers, which exhibit regularity in time sequence. Study has further verified that these yellow silt layers were deposited through eolian processes. The time-frequency distribution diagram shows an obvious peak occurring at about 8200 a B.P.,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ry, windy and cold climate event occurring at 8200 a in other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Therefore, this event is regarded as a response to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吐鲁番桃树园二叠—三叠系古地磁特征初步研究,建立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磁性层柱,将其界线置于锅底坑组中下部,即37—36层(采点66~65).对二叠、三叠系古地磁研究表明,其古纬度为北纬26°~35°,属热带—北温带古气候环境,与古生物资料和沉积相相一致,推断古生物灭绝与新生,可能与地磁的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