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4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464篇
测绘学   410篇
大气科学   1333篇
地球物理   205篇
地质学   817篇
海洋学   322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299篇
自然地理   35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价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以及评价指标不相容的问题,减少单一的主客观赋权法所带来的误差,将云模型引入可拓理论中,利用可拓理论能够实现矛盾问题向相容问题转化的特点和云模型具有处理事物双重不确定性的优势并结合理想点组合赋权法对隧道围岩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数据统计的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指标组成隧道围岩评价指标体系,用理想点法赋予评价指标组合权重,并构建可拓云模型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将此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并与其他方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能够减少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克服单一赋权方法的不足,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122.
123.
选择在腾格里沙漠有代表性的5种天然灌木,利用内蒙古孪井滩气象站2002—2009年的灌木观测资料和历年的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5种天然灌木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霸王、白刺、红砂月产量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正相关;而红刺和猫头刺月产量与月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白刺的月产量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霸王和红砂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刺和猫头刺不显著;白刺和霸王的产量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红刺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砂和猫头刺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5种天然灌木产量与2种气象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124.
利用1979—2016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 ERA-Interim (1°×1°)再分析资料中的经、纬向水汽通量和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tion water vapor,PWV)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IDW等方法,分析三江源地区PWV与水汽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降水转化率(precipitati-on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过去的38 a,经、纬向多年平均水汽通量分别为50. 2、196. 7 kg·m-1·s^(-1),纬向水汽通量气候倾向率比经向大。南边界为纬向主要水汽输入边界,东边界为经向主要水汽输出边界,纬向水汽输送大于经向输送。多年平均PWV为1998. 3 mm,近38 aPWV呈现微弱增加趋势,1979—1997年,PWV呈下降趋势,1998年后PWV呈增加趋势,同期降水也在增加,说明该时段三江源地区气候转湿。PWV与水汽通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和转折年相一致。三江源区多年平均PCE为24. 57%,1989年PCE最高,达32. 76%,各季节平均PCE空间分布与年平均PCE分布一致,均表现出南部、东南部高,西部、东北部低的变化特征,各季节PCE大小差异明显,春季多年平均PCE为15. 92%,夏季25. 67%,秋季21. 01%,冬季仅7. 03%。  相似文献   
125.
基于气象要素建立关键气象因子模型、气候适宜度模型、辐热积模型,并根据模型预测准确率确定权重系数构建江西省油菜产量集成预测模型,对集成模型的预测效果和基础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关键气象因子模型4月中旬预测准确率低于其他模型,三种基础模型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3、0.35、0.35,5月中旬预测准确率基本一致,权重系数依次为0.34、0.33、0.33。2)对于集成模型趋势一致率,1991—2010年回代检验结果5月中旬最高,4月中旬仅次于气候适宜度模型;2011—2015年两个时次预测趋势一致率均为100%,达最高。3)2011—2015年集成模型预测检验RMSE最低,预测准确率均在97%以上。油菜集成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总体优于基础模型,可应用于江西省气象业务服务。  相似文献   
126.
10~30 d延伸期可预报性与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0~30 d延伸期的可预报性既依赖于初始条件,也与缓变的下垫面有关,寻找延伸期时段内可预报性较高的低频特征,识别延伸期的可预报性来源及影响的物理机制是提高延伸期预报水平的关键。近年延伸期可预报性来源、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监测预测和影响等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提出和应用了动力统计相结合以及大气低频信号释用等新的延伸期预报方法。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来源及其与初值和外强迫异常的关系分析表明,海气相互作用能提高亚洲和西太平洋区域延伸期时段大气环流和要素的可预报性。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以及各种次季节尺度的海气、陆气耦合作用和大气响应均为延伸期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可预报性来源。由于数值模式延伸期时段的预报性能与实际业务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基于动力统计相结合和物理统计的延伸期预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业务预报,表现出一定的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127.
北方冬小麦冬季冻害及播期延迟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即2000年前冬季冻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00年后冻害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不显著,即冬季冻害已不再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子。2018—2021年的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分析表明:山东泰安和陕西咸阳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播期推迟,冬前积温和生长季积温明显减少,导致冬小麦植株高度、地上总干重和叶面积指数减小;播期推迟对产量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分别减少,导致减产,播期推迟10 d平均减产22%,推迟20 d平均减产40%。因此,冬小麦推迟播期并未产生积极效应,可能原因是当前冬小麦播期和主栽的冬小麦品种已适应当地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8.
运用可拓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膨胀土可拓评价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对荆门热电厂的膨胀土进行了可拓综合评价,并将判别结果与分级膨胀量评价法的判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是一致的,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9.
川西高原可尔因地区黄土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高原马尔康县境内的可尔因地区黄土分布广泛.黄土主要呈披盖式分布在3~6级阶地上.采用ESR(电子磁旋共振)测年、黄土粒度分析、SEM扫描电镜石英表面形态观察以及区域资料对比,分析了可尔因地区黄土的风成成因,认为应属冰缘黄土.  相似文献   
130.
李秀丽 《地下水》2022,(3):37-40
地热资源已成为现阶段重要的绿色能源之一,研究区鲁山碱厂地热田位于车村—下汤深大裂带与南部的二郎庙—温汤庙裂带及水磨庄—栗村断裂之间。受到北西和北东向次级断裂带的影响,在次级两断裂的交汇处原有温泉出露,呈泉群形式产出。研究区热1井,水温50℃,涌水量95.8 m3/h,地热流体属于氟—硅复合型理疗热矿水。属于对流型地热,热储类型为带状热储,热储层由熊耳群安山玢岩组成,属断裂带裂隙承压水。研究区1 000 m深度内,热储中地热资源量7.37×1017 J,储存热水量7.10×108 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8.76×105 m3/a的,产能4.12 MW,为小型低温地热田。通过研究该地热区的地热资源特征开发利用情况,对鲁山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