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0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467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985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66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01- 2003年对黔中喀斯特地区(久长镇) 20°坡耕地(黄壤土)不同种植处理条件下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进行为期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 种植牧草(三叶草与黑麦草播)截流效果最佳,所产生径流量最小,为63. 47mm,仅占3年总量平均值的20% ,防治土壤侵蚀和阻止养分流失效果最好—— 土壤侵蚀模数仅为225t /km2· a ,养分(全钾)流失( 3年平均)仅为32. 76 kg /hm2; 其次是条带种植处理,侵蚀模数591 t /km2· a ,养分流失(全钾) 26. 65 kg /hm2。此外,条带种植还可以获得高产,比习惯种植增产746 kg /h m2。因此,在喀斯特地区20°坡度区发展条带种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92.
李小建  乔家君 《地理研究》2004,23(6):717-726
以山区村---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 81户 4 82块农田的调查数据为依据 ,研究了地形对山区农村人地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山地农田系统人工能量的转换效率随地块高程的增加而呈降低态势 ,但农田的轮作特点和潜力的挖掘程度 ,又影响这种变化趋势 ;坡度与农田系统能量产投比显著负相关 ,坡向、坡度、坡位对农田能量的投入产出也有一定影响。以农田人工能量投入产出关系衡量 ,山区农民对自然条件利用的过程 ,表现出明显的经验型利用特征。条件适宜区农田的过度利用 ,使得人工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明显下降 ;而其他高程和坡度的一些农田 ,仍有较大的利用空间。农田系统属半人工生态系统 ,具有很强的自然、人工特征 ,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与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3.
分析都安瑶族自治县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特征,依托GIS和R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出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并绘制都安县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图,揭示石漠化与其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利用多元回归方法,通过检验其显著度选出最佳的回归模型,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喀斯特镶嵌景观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互接触部位剖面的粒度分布特征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石上覆土层之间的粒度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存在明显的差异,仅在两种岩石类型的接触过渡带显示出一定混合特征,且与区域其它岩类上覆土层没有关联性;各土层粒度分布特征与下伏基岩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继承性。同时,进一步肯定了粒度分布特征在贵州岩溶区上覆土层的物源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探讨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对喀斯特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 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喀斯特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并应用模型对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评析。结果表明, 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基地2000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必须进行资源利用结构调整, 加强经济投入, 促进经济发展, 尤其要加强教育与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96.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五华县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赵莹雪 《地理科学》2003,23(2):223-229
在阐述山区县域农业复合系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建立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函数, 弥补了目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在反映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方面的不足。运用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五华县对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下的制约因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7.
天山山区与南、北疆近40a来的年温度变化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分析天山山区近40 a来年温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比较,其结果是:(1)天山山区年平均温度在冷暖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2)新疆三大区域年平均温度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步变化,但同步性的程度北疆较好,南疆及天山山区较差;而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南疆及天山山区较好,北疆较差。(3)三大区域年平均温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但均以20世纪90年代为最暖。(4)近40 a的显著线性增温趋势以年平均最低温度及年平均温度表现得空间范围最广,年平均最高温度最差;年平均温度的长期增温率以北疆最大,天山山区和南疆较小;年平均最低温度的10 a增温率变化在0.34~0.37℃之间。(5)三大区域最佳升温趋势出现的时段比较一致,增温率以北疆为最大,天山山区和南疆相同。(6)北疆与南疆年平均温度分别在1960年和1978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998.
山区林地粗糙度的推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实测资料计算复杂地面森林冠层的动量、潜热和粗糙参数以及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M)、热量总体输送系数(CH)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CE)的参数。使用最大相关法计算本地风的粗糙度Z0M与零通量面d0M,同样结果较满意。在假设θS=θRAD的情况下计算水汽粗糙度Z0H,表明斯坦顿系数S-1t=ln(Z0M/Z0H)/K比过去的调查结果大。温度的零通量计算结果为d0H=(11.9),该值与d0M值(=12.8)相近。通过修改后方程计算表面湿度参数α,表面湿度参数α的值为0.61,该值与冠层的相对湿度相近。因此α的值可以用冠层顶部的相对湿度来计算。计算森林区粗糙度的方法和模型可推广应用到黑河流域。  相似文献   
999.
粤北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土壤流失是石漠化最基本的过程之一。本文采用广东省阳山县江英镇实验小区的观测资料,分析粤北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差异。结果表明,裸地表层的养分流失速度很快,其侵蚀量是无人为扰动的原始草坡的60余倍,耕地的侵蚀量平均也达到原始草坡的15倍左右。有植被覆盖的原始草坡地和耕地的侵蚀量均与次降水量的相关性更高,而裸地的侵蚀量与连续30分钟最大雨强的相关性高,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地表植被抵御短期强降水侵蚀土壤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胡娟  安裕伦  周旭 《中国岩溶》2006,25(4):313-319
以“ 3S”技术为技术背景,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持,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和美国La ndsat- 7 TM 影像为遥感数据源,探索CBERS数据在喀斯特山区的土地利用遥感解译中最理想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分类方法,对比研究CBERS和TM 在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分类实验中的各自优势。通过多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实验与分析,摸索出了利用数学建模解决CBERS在喀斯特山区水体与阴影的混分问题以及建设用地与旱地、水田的混分问题的新方法,并以基于最佳指数波段选择法推算出了431波段为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实验证明,中巴资源卫星影像较好地实现喀斯特地区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分类,完全可以替代国外遥感影像TM而运用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调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