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1篇
  免费   860篇
  国内免费   1116篇
测绘学   1042篇
大气科学   695篇
地球物理   948篇
地质学   2113篇
海洋学   736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406篇
自然地理   869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63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334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2篇
  1948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Historical surface drifter observations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are used to study the near-surface structure, variability, and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 A strong, nearly zonal ACC combined with complex fronts dominates the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Southern Ocean. Standard variance ellipses indicate that both the Agulhas Return Current and the East Australian Warm Current are stable supplements of the near-surface ACC, and that the anticyclonic gyre formed by the Brazil warm current and the Malvinas cold current is stable throughout the year. During austral winter, the current velocity increases because of the enhanced westerly wind. Aroused by the meridional motion of the ACC, the meridional velocity shows greater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than the zonal velocity does over the core current. Additionally, the ACC exhibits an eastward declining trend in the core current velocity from southern Afric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 are also argu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suggests that the mean kinetic energy (MKE), eddy kinetic energy (EKE), and are strong over the core currents of the ACC. However, in contrast, EKE/MKE suggests there is much less (more) eddy dissipation in regions with strong (weak) energy distribution. Both meridional and zonal energy variations are studied to illustrate additional details of the ACC energy characteristics. Generally, all the energy forms except EKE/MKE present west-east reducing trends, which coincide with the velocity statistics. Eddy dissipation has a much greater effect on MK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Ocean.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以NOAA-18(N)AVHRR/3数据,运用通用劈窗技术获得地表温度。首先,利用MODTRAN 4模拟不同地表和大气状况下热红外通道(Ch4,10.3~11.3μm和Ch5,11.5~12.5μm)的星上亮温,并建立模拟数据库。其次,按照地表温度、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地表比辐射率和观测天顶角,对模拟数据库分组,确定出各分组的通用劈窗算法系数。然后,将构建的地表温度反演模型应用到NOAA-18(N)AVHRR/3数据,模型所需的地表比辐射率由NDVI阈值法确定,大气可降水汽含量是利用Li等(2003)提出的一种劈窗的协方差与方差比的方法来估算。反演结果表明:在观测天顶角小于30°或者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小于3.5 g/cm2时,地表温度反演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0K;在观测天顶角小于45°并且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小于5.5g/cm2情况下,均方根误差小于1.5K。最后,利用美国通量站的实测数据对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均方根误差小于1.8K。  相似文献   
993.
为寻找墨西哥湾扇贝中对其闭壳肌重量影响最显著的形态学特征,在整个扇贝的生长过程中,每一个月测一次壳高(mm)、壳宽(mm)、铰合线长(mm)、体质量(g)和闭壳肌质量(g),每一轮的样本采集量为60,通过通径分析研究这些形态学特征对闭壳肌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根据各形态学特征对闭壳肌质量的直接的、间接的、总路径的贡献,发现体质量的影响是最显著的(p<0.01),其他的形态学特征如壳高、壳宽和铰合线长对于闭壳肌生长既不限制也不促进。  相似文献   
994.
起伏地表采集数据的三维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浩  张剑锋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4):1335-1344
提出一种可对起伏地表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直接进行偏移成像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和流程.它用两个等效速度描述近地表和上覆层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可对炮、检点不在同一水平面的三维地震资料直接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该方法不对近地表地震波传播做垂直出、入射假定,因此可适应高速层出露等不存在明显低、降速带情况.描述近地表和上覆层的两个等效速度参数可依据偏移道集的同相轴是否平直来确定,避免了确定近地表速度的困难;而对已知近地表速度的情况,则可进一步修正近地表速度,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用三维起伏地表的理论数据和中国东部某工区实际数据验证了所发展方法和处理流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5.
依兰-伊通断裂带地表温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雅琼  陈顺云  马瑾 《地震学报》2012,34(5):698-705
GPS结果显示,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大地震引起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拉张活动增强,其中,依兰——伊通断裂带最显著.这个变化在温度场中是否也有所响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利用地表温度进行现今构造活动探索的机会.本文利用2000——2011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地表温度产品对东北地区地表温度进行了分析,以去除稳定年周期变化的年变残差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空间和时间分析,排除地形、纬度、气象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寻找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热信息.结果表明, 2001年初和2010年初依兰——伊通断裂北段曾经出现了显著的降温现象,且降温过程持续约两个月.通过气象资料分析,初步认为上述现象并非由气象因素引起.这与GPS远场同震位移结果所显示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在日本地震后出现相对比较明显的张性应变相吻合. 初步认为上述降温现象与依兰——伊通断裂的拉张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96.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15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资料,用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方式,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源破裂,并与震后调查地表破裂带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在总体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即震源位置)开始向东南方向展开,破裂离震源20km处开始贯穿至地表,沿走向方向延伸了约50km,最大滑移量达2m。这些结果与震后考察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的特征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997.
2010年4月14日Ms7.1青海玉树地震与北西向的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活动有关,造成了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表破裂以及房屋建筑设施的严重破坏.本文通过Landsat ETM+影像和SPOT影像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即断层崖和拉分盆地,冲沟左旋错断现象.地震后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地震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8.
处理、分析近年来山西夏县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数据发现,该台地电场正常日变化形态呈现"双峰双谷"特征;存在"单谷单峰"的年变化特征;对地磁暴反应明显;对山西地震带距台站300 km范围内发生的较强地震,震前存在较为明显的异常信息。该研究为正确分析、运用夏县台大地电场观测数据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对7个台的观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郯城、菏泽、大山和陵阳地震台数据质量较好,精度较高,可为地震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000.
三角网格有限差分法叠前逆时偏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CPU/GPU机群性能的提高及广泛应用,近几年来逆时偏移得到迅速发展完善并已在国内外投入大规模生产.由于逆时偏移采用双程波波动方程,在逆掩断层、推覆体等复杂地质构造成像方面明显优于单程波偏移方法.本文尝试将三角网格算法引入逆时偏移中,使其可直接处理起伏地表采集的数据,而无需预先做静校正.基于三角网格的有限差分算法保持了差分算法的简单性和有限元算法的精确性.与“波场下延累加”法单程波偏移不同的是,基于矩形网格的逆时偏移算法在直接处理复杂地表数据时,极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难以实用.而基于三角网格的逆时偏移算法能够保证波场外推过程的稳定性,并很好地使近地表漫散射收敛.本文通过对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