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本文提出延边地层区的晚石炭世地层有两种类型:一是原地系统的天宝山组;二是外来岩块,包括原山秀岭组。并建议停止使用山秀岭组一名。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奇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04,59(Z1):191-197
劳动力问题因为其日益增强的空间性和地域差异性,已经稳定地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文首先简要回顾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几个主要阶段,进而介绍其主要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最后根据西方经济地理学在劳动力问题上的主要研究议题提出对我国地方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4,(8):44-45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的红灯在全国各地频频闪亮: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镇江市酸雨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镇江市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并对影响酸雨发生的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镇江市酸雨年、季、月平均pH值均较低,酸雨强度均较大,春季和秋季是酸雨的高发季节。由降水量、风向、逆温及外来污染源垂直输送等气象要素对镇江市酸雨的影响可知,镇江市强酸雨的发生频率和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较高;NE、SE和E这3个风向对镇江地区酸雨的总贡献率超过50.0%;华北、华东、湖南和湖北地区是镇江市酸雨发生的可能外来污染源;低层(925hPa及以下高度)出现逆温时,更易出现酸雨,且逆温层厚度均较深厚;逆温温差的强度与酸雨强度有一定的关系,即温差越大,pH值越低,酸雨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73~1988年我国九省市国营工业为例,运用生产函数对不同省区国营工业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进步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川西地区劳动就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国阶 《地理研究》1993,12(3):89-99
以川西作为研究区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或非农就业从自然—人文相结合的观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7,(10):45-45
北欧的劳动力价格高昂,所以无论是当地品牌还是外国品牌,都很难见到“瑞典制造”、“丹麦制造”等字样。但如果问售货员哪些产品是“中国制造”时,他们一时也答不出来。用斯德哥尔摩大学华人经济学教授房晓辉的话说,在北欧,“中国制造”已经是“大隐于市”了。  相似文献   
18.
由于劳动力的异质性,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客观存在的技能互补性导致技能劳动力迁入与迁入地技能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正反馈关系,从而引发了劳动力区际流动与人力资本地区集中之间的累积循环。该文基于Giannetti提出的技能互补性假说,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劳动力区际流动的动因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并揭示该假说的区域经济学含义。  相似文献   
19.
该文首先对比分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下,产业布局主导因素的转换,论述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布局的五大特点,并对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双向作用及其效果进行分析论证。展望我国产业跨世纪布局的趋势,以及政府对产业布局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书元  周希云 《贵州地质》1992,9(2):143-149
雪峰隆起带西缘是否存在大的推覆构造,是80年代以来地质学者热烈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依据丰富的地面地质资料和深部物探资料,从地面地质构造特征、早古代沉积相带展布、深部物探资料(主要是可控震源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对比分析、雪峰隆起带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其演化过程等几个方面,论证了该区并不存在大的推覆构造,雪峰隆起带不会是外来的推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