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41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植物与大气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2.
利用 1996~1997年沈阳呼吸道疾病门诊资料和大气环境现状监测资料 ,分析了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呼吸道疾病发病等级与大气污染之间的预测方程 ,并用门诊资料对观测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3.
何勇 《气象》2005,31(3):94-95
12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广东、海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旱情持续。下旬,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湘、赣、浙等地出现雪灾。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月内气温起伏变化大,广西、贵州等地遭受冰(霜)冻危害。  相似文献   
134.
利用行业经济活动数据、1 580个地面监测站和6套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为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2020年同期我国碳排放降低9.8%,其中交通部门降幅最大达到43.4%。与2019年2-3月相比,疫情期间全国地表臭氧浓度同比升高1.9 nL/L(5%),其中华北平原以降低为主,东南部地区以上升为主。PM2.5浓度同比下降12.6μg·m^-3(24.9%),其中长三角降幅最大。二氧化氮(NO2)的地面浓度和对流层柱浓度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都降低20%~30%,体现了高低层的一致性。地面一氧化碳(CO)浓度同比降低17%,而对流层CO柱浓度升高2.5%,可能原因是境外生物质燃烧输送提升了我国南方高层大气的CO浓度。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降低,导致地表晴空短波辐射同比升高11.6 W·m^-2(9.6%)。  相似文献   
135.
管理地球的工具——环境监测的哨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上200多米高的沈阳电视塔瞭望厅,近处的城市,远处的田野,尽收眼底。脚下,纵横交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房屋,无不透露着人类文明的智慧。然而,工业区的上空,灰蒙蒙地布满了烟雾。给人类的文明笼罩着环境污染的阴影。看着随风飘荡的烟雾,不禁令人想起大气污染,由此联想到环境治理。治理环境,首先要对环境进行监测,找出污染的根源,控制污染。在这方面,遥感图像信息系统(一种以遥感图像作为信息源的地理信息系统)堪称为环境监测的“哨兵”。  相似文献   
136.
The impacts of optical properties on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here ar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adiative effects due to atmospheric dust aerosol. The optical properties contribute much to those uncertainties. The authors perform severa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to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n regional radiative forcing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s involve in refractive indices, single scattering aibedo, asymmetry factor and optical depth. An updated dataset of refractive indices representing East Asian dust and the one recommended by the World Meteorology Organization (WMO) are contrastively analyzed and used. A radiative transfer code for solar and thermal infrared radiation with detailed aerosol parameterization is employed. The strongest emphasis is on the refractive indices since other optical parameters strongly depend on it, and the authors found a strong sensitivity of radiative forcing on refractive indices. Studies show stronger scattering, weaker absorption and forward scattering of the East Asian dust particles at solar wavelengths, which leads to higher negative forcing, lower positive forcing and bigger net forcing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TOA) than that of the WMO dust model.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TOA forcings resulting from these two dust models have opposite signs in certain regions, which implies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 measurements of optical properties in the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radiative forcing.  相似文献   
137.
Correlation study between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nd DOAS data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ontinuous data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monitored using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DOA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ground-measure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A high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DOAS and the ground SPM data, making it 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mass extinction efficiency of the aerosols in the atmosphere. It is found that the value of mean mass extinction efficiency (MEE) varies over a range of 2.6–13.7m2 g?1, with smaller and larger values occurring for size distributions dominated by coarse and fine particl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8.
张昊  付强  张莹莹 《吉林气象》2021,28(2):21-25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9年3月18—20日延吉市出现的一次连续3d霾污染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严重空气污染期间,低层受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地面处于均压场控制下,低层950hPa存在明显逆温,利于污染天气的出现和发展.日最高...  相似文献   
139.
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013年,中国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实施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空气质量随之迅速改善.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评估了2013~2017年中国地区PM2.5暴露及其健康影响的变化情况.首先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构建了2013~2017年中国高时空分辨率PM2.5浓度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评估了PM2.5暴露的时空变化,并结合PM2.5暴露的长期和短期健康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PM2.5暴露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的变化情况.研究显示, 2013~2017年间中国人口加权的PM2.5年均浓度从67.4μg m-3降至45.5μg m-3,下降幅度达到32%.在此期间, PM2.5浓度的快速降低使得与PM2.5长期暴露相关的超额死亡人数下降了14%,从2013年的120万人/年(95%置信区间:100, 130;占总死亡人数的13%)降至2017年的100万人/年(95%置信区间:90, 120;占总死亡人数的10%).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的PM2.5暴露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在高浓度区间PM2.5暴露水平下降带来的健康效益改善幅度要小于暴露下降幅度,虽然2013~2017年间PM2.5浓度迅速下降,但带来的健康效益却相对有限.研究还发现由于重污染天数迅速减少,PM2.5急性暴露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在2013~2017年间降低了61%.本研究表明中国的清洁空气政策有效缓解了当前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健康危害,但未来仍需要继续大幅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以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140.
王颖  沈敏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6):121-125+179
以2010—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协作治理为研究视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协作治理主体网络的整体结构演变过程和多元治理主体的地位变化。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协作治理主体网络密度不断增大,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愈加紧密;各治理主体之间地位差距不断缩小,中央政府协作治理参与减少,社会组织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