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0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247篇
大气科学   342篇
地球物理   294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1336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195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NOAA/POES卫星观测的磁层相对论电子起源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低高度极轨卫星NOAA/POES的观测数据,并结合ACE卫星和Polar卫星的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磁层相对论电子的起源. NOAA/POES卫星对于不同地磁活动时期相对论电子的分布和起源进行了较为详细观测, 分析结果表明(1) 亚暴期间注入磁层的能量电子可以为与磁暴相关的磁层高能电子暴提供种子电子;(2)太阳质子事件期间太阳风中的能量电子也可以为磁层中的相对论电子提供所需要的源.  相似文献   
92.
太阳耀光是来自粗糙海面的直接太阳反射光,其强度与海面粗糙度密切相关,而海面粗糙度主要受海面风场影响。因此,包含太阳耀光信息的光学遥感影像在海洋动力过程和海面风速探测中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利用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期间成像的25幅Terra卫星MISR(Multi-angle Imaging Spectro Radiometer)传感器的多角度遥感影像,分别提取了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正视和后视影像的卫星观测角、方位角等信息,校正获得正视和后视影像的太阳耀光辐射强度,进一步反演海表面粗糙度信息,进而计算海面风速。最后利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模式风速数据与反演获得的风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系数较高(R=0.745),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偏差值分别为1.514 m·s-1和1.319 m·s-1。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利用MISR多角度光学遥感影像估算海表面风速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93.
李杰  胡松杰 《海洋测绘》2010,30(2):32-34
根据Muhleman和Anderson在1981年给出的行星际空间等离子体密度模型,模拟计算了行星际等离子区对8GHz电波的距离延迟与太阳-地球-航天器夹角(SEP)和光路径长度(L)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本文的模拟条件下,距离延迟随SEP和L从几毫米变化到几十米。最后,分别仿真了一条地火转移轨道和环火星轨道,计算了两种情况下行星际等离子区延迟对测站到航天器距离观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皖浙赣断裂带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向变化较大,新元古代晋宁期为北东向,早古生代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北东东向,晚中生代为北北东向;每一期断裂带都有它们自己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指示意义。文中认为,不同阶段形成的断裂带不能混为一谈。新元古代晋宁期的北东向断裂带南段基本上以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为代表,向北东延至皖南伏川断裂带,具有板块(或地体)边界断裂的性质;加里东期以近东西向祁门—歙县断裂带为代表,其西段被后期牵引成北东向,造成两侧的变质基底特征明显不同;二者均不属于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而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是晚中生代北北东向的赣东北—五城—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控制了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及燕山期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95.
<正>科拉半岛的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在夏季有一个半月太阳终日不落,而在冬季有极夜现象。科拉半岛是俄罗斯极北摩尔曼斯克州内的一个半岛。它北濒巴伦支海;  相似文献   
96.
97.
物探应用新领域:钻井压裂裂缝方位测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8.
99.
太阳顶群是一套黑色含碳硅质碎屑岩系,化石贫乏。笔者1988年在拉尔玛地区该群拉尔玛组上部发现有CylindrochitesdaiznuangziensisLiu和HyoLithellusqingheesisLiu等微体小壳化石,分别相当于陕西宁强、湖北房县、四川峨嵋麦坪和云南昆明梅树村产的Hyolithessp。和Auabarites-Circotheca化石组合,是下寒武统底部梅树村阶的标准带。根据微体小壳化石组合和岩性特征,将原太阳顶群拉尔玛组的上部,以铁质条带硅质板岩风化壳为标志的沉积间断为底界,时代定为下寒武统。将拉尔玛组中下部以下地层,时代定为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100.
西北地区太阳辐射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西北地区15个日射甲种站观测的近30年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观测资料,经方差分析表明:太阳散射辐射量有2/5的地区在增加,2/5的地区在减少,还有1/5的地区太阳散射、直接辐射量在时间变化上差异都不明显;太阳直接辐射量有4/5的地区在显著减减少;太阳总辐射量几乎各地都在减少,这种减少趋势大致从1978年开始,并且用太阳辐射倾向率的形式概括出3种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