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古里雅冰芯小冰期以来的pH值和电导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盛文坤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5,17(4):360-365
在古里雅地区近400年特写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古里雅冰芯的PH值除20世纪呈单调急剧下降趋势外,17-19各世纪中均存在着幅度不等的升降过程。电导率的变化趋势除18世纪60-90年代和19世纪的前50年与PH值相反外,其余时段与PH值基本不同。工业化以来,古里雅冰芯PH值急剧下降的年代与南极BHD冰芯CO2急剧增加的年代相吻合,反映青藏高原虽然有它自己独特的气候环境特征,但仍受全球气候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32.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气候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山地冰川规模对于气候变化平衡态响应的一种统计模型,探讨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平衡态规模大小,根据该冰川的历史变化并应用这一统计模型,对于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3.
流域生物、化学风化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岱海近500年沉积物的孢粉,介形类和地球化学记录表现了流域生物,化学风化对全球性小冰期气候波动明显而快速的响应,孢粉量的下降,化学风化强度的减弱(高Rb/Sr比值)以及意外湖花介(Limnocythere inopinata)的繁盛反映了小冰期最盛期岱海地区以干旱为特征的气候环境及其造成的高矿化度湖水,其中,介形类丰度及种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最迅速,植被生长的调节则要缓慢一些,内陆湖泊流域植被的衰弱与干旱环境下化学风化强度的减弱以及风尘作用的加强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34.
中国热带西部的小冰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镇国  张伟强 《热带地理》2007,27(6):489-492
中国热带以约105°E为界分为东部和西部。热带西部主要是滇南地区。按照史书记载的25个冷冬降雪年份,小冰期为1498-1896年,期间有3个寒冷阶段(1498-1550年、1694-1826年、1868-1896年)和2个相对温暖阶段。热带西部的小冰期比东部地区历时短,寒冷阶段滞后,影响范围较小。小冰期时水旱灾害频仍。小冰期的寒冷阶段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平静期有一定的相关性。热带东、西部小冰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东部受东亚季风影响,西部受南亚季风影响。  相似文献   
35.
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王宁练  丁良福 《冰川冻土》2002,24(3):234-244
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小冰期最盛时(即15世纪)冰川总面积和总储量分别为241.46km2和19.6282km3,目前其面积和储量分别已减少了23.7%和15.1%,并且自小冰期以来有184条长度大约为0.6km的小冰川已消失.该地区各冰川面积和储量的绝对变化量随着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增大,而其相对变化百分数却是随着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不同方位冰川小冰期以来的平均面积萎缩量、平均末端退缩量和平均末端高程上升量均表明,南坡冰川变化的绝对量比北坡的大.这说明在同一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地区南坡冰川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比北坡冰川敏感.小冰期以来该地区冰川雪线上升了约90m,这大致相当于气温上升约0.6℃.  相似文献   
36.
小冰期气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李明启  靳鹤龄  张洪 《中国沙漠》2005,25(5):731-737
小冰期是近2ka来的一个重要气候事件,又是目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事件,已成为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热点。对此,科学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广泛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介绍了小冰期的概况,认为1450-1890年是小冰期的时限,在此期间有三次冷期和两次暖期。冷期发生在1450-1510年、1560-1690年和1790-1890年,其中第二次冷期表现最甚;暖期发生在1510-1560年和1690-1790年。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小冰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重点从冰芯、树轮、湖泊沉积、历史文献和沙漠地层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7.
17世纪有一段持续时间很长的寒冷期,这在欧洲有详细的记载。至于这段寒冷期是否与太阳活动有关,天文学家跟气候学家争论了几十年。现在,一位美国物理学家称,新的证据表明那段寒冷期确实是由太阳活动造成的。1893年,英国天文学家Edward Maunder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38.
热带气旋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风暴潮和强降雨对南海及周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构成巨大威胁。对器测记录之前全新世热带气旋的研究有助于准确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活动的变化趋势。本文利用南沙群岛安乐礁潟湖沉积物重建了小冰期以来准年分辨率的热带气旋活动, 共识别28个风暴事件层。研究表明, 小冰期以来, 南沙群岛安乐礁热带气旋活动在年代际到百年尺度上频繁变化, 发育两个主要的风暴活跃期。在小冰期早期(AD 1471—1620)经历了最为强烈的风暴活跃期, 另一个风暴活跃期位于现代暖期的AD 1930—1960, 风暴活动虽有所加强, 但明显低于小冰期早期。与同期永暑礁重建结果的对比表明, 热带气旋活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更多来自相近区域的高分辨率风暴记录可有效降低古风暴活动重建的不确定性, 提高重建记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9.
小冰期气候为评估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背景.本文主要依据树轮资料,同时结合现代仪器观测记录,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小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首先分析了高原的温度变化.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基本同相位变化,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乌兰树轮序列是青藏高原的冬半年(9~4月)温度代用指标;利用6条指示夏季或暖季温度变化的树轮序列合并形成的新序列可指示高原春季-夏季(3~8月)温度变化;依据RCS(区域曲线标准化)方法建立的昌都树轮序列,能够反映整个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同季节的温度重建序列均显示17世纪和18世纪20~70年代是高原小冰期气候寒冷的时期,而18世纪初,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中期的气候较温暖,且均显示20世纪末期气候的快速增暖事实.其次,从重建的亚洲区域夏季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网格化数据集中提取42个网格点数据,分析了过去700年(1300~2005A.D.)高原的湿度变化.发现前3个特征向量代表了高原过去湿度变化的主要空间模态,与利用器测降水记录展开的EOF模态基本一致,表明主导高原干湿变化时空差异的物理过程是稳定的,不随时间而变化;近700年来高原南北部湿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最显著的差别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高原北部存在明显的变湿趋势,而高原南部却恰恰相反,呈现逐渐变干的趋势;近700年来高原南部的干湿变化有超前于高原北部的趋势.  相似文献   
40.
小冰期气候为评估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背景.本文主要依据树轮资料,同时结合现代仪器观测记录,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小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首先分析了高原的温度变化.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基本同相位变化,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乌兰树轮序列是青藏高原的冬半年(9~4月)温度代用指标;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