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资料,对山东半岛2005年、2008年、2010年的几次典型冷流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冷流暴雪的高空形势主要分为高空冷涡型和高空横槽型。高空冷涡型较高空横槽型降雪量偏大,暴雪站点多。高空冷涡型500hPa层以上的位涡值较高空横槽型偏大,高层位涡有利于低层正涡度的加强,促使低层产生低压环流及辐合上升运动,上升运动加强了海面水汽的垂直输送,故高空冷涡型上升速度较高空横槽型强,湿层较厚,高空冷涡型较高空横槽型更容易产生暴雪过程。  相似文献   
32.
利用卫星云图、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常规观测资料和MM5模式模拟结果, 分析了2005年12月4日典型冷涡造成山东半岛暴雪的云带变化、 对流单体的生成与发展、 低空急流特征及雷达强回波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冬季冷涡携带强冷空气南下, 经过渤海暖湿下垫面后影响山东半岛时, 卫星云图上从渤海到山东半岛可以清楚地分析出造成暴雪的西南-东北向结构特征的横向云带; 雷达图上, 在渤海到山东半岛形成一强降雪回波带, PPI径向速度图上可清楚地分析出暴雪区的低空急流和中尺度对流的低空辐合, 雷达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反映暴雪产生在零速度线附近和低空急流的存在; MM5模式模拟结果显示: 暴雪发生时山东半岛在1.5 km存在低空急流, 水平风的时间-高度垂直剖面反映暴雪发生时干冷空气经过暖湿的渤海海面在700 hPa以下出现暖平流, 垂直上升运动和散度的低层辐合、 高层辐散与雷达图像反映的强降雪回波是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33.
山东半岛一次强暴雨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T213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8月5日发生在山东半岛东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在模拟结果比较成功的基础上,利用细网格模拟资料重点分析了高、低空急流和850 hPa低压与暴雨的关系,以及山东半岛地形的动力作用。结果表明:暴雨强回波从南向北传播时强度逐渐增强,反映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发展;对流云团首先在低空急流中心左前方生成,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有关,中尺度高空急流是伴随对流由强高空出流而形成,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维持和发展;在副热带高压西侧边界层激发出一个中β尺度低压,该低压形成后与暴雨区相伴移动,且移动路径与山东半岛东部地形分布有关,山东半岛地形对西南暖湿气流阻挡和绕流的动力作用是导致威海附近强暴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4.
山东半岛冷流降雪过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威海地区2001-2006年1、2、11、12月所有冷流过程的温压湿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偏西北风有利于冷流过程的发生;冷流降水量与海气温差有着较强的正对应关系,而与大气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相关系数进一步表明了850 hPa温度与海温之差直接决定了地面冷流降水量的大小.从探空指教和垂直湿位涡分布可以看出.,管大气近于弱的对流稳定,但仍不影响对称不稳定的产生.  相似文献   
35.
该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总体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呈现上升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空间分异现象显著,形成了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两极化发展特征;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化现象愈加明显,呈现出NE—SW走向的不均衡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影响因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监管水平、外资利用差异以及区域科学技术差异。  相似文献   
36.
山东半岛海域成矿区带划分以往研究程度较低。该文利用海域重磁资料,在研究区梳理了渤海和黄海的重磁异常特征,渤海和北黄海呈负布格重力异常,南黄海北部与之相反;渤海为正磁异常,黄海与之相反。以重磁异常为基础,基于陆域构造单元划分,对海域构造单元划分至Ⅲ级10个构造单元,海域构造单元多为陆域向海域的延伸,仅渤中坳陷和北黄海盆地为独立的海域构造单元。参照陆域成矿区带划分,以构造单元边界为界线,海域成矿区带划分至Ⅳ级6个成矿区,各成矿区特征不同,坳陷构造单元内成矿区富集油气矿产,隆起构造单元内成矿区表现为埕宁隆起富集煤矿,胶北隆起富集金、菱镁矿、煤、灰岩矿,千里隆起富集岩金、蛇纹岩、石棉、花岗石矿。  相似文献   
37.
对2020年7月22日山东半岛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开展观测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此次局地降水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中尺度降雨的诊断。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短时降水强度大且局地性强,在时空上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降水发生在北抬副热带高压与华北低涡底部之间的西南气流中,强低涡与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西南急流为本次暴雨过程极端水汽的主要输送载体;在弱高空辐散场下,从地表延伸至500 hPa高空的深厚低涡是造成本次暴雨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中尺度云团变化一致,与暴雨的发生直接相关。低涡、低空急流和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低涡加强发展,低涡南部有暖湿气流入流,北部有干冷气流流入,比湿梯度基本呈现为自南向北递减分布,是典型的伴有低空急流的中尺度低涡流场分布;低涡辐合及其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风速带的共同作用,导致强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是造成本次山东半岛极端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9711号台风对山东半岛灾害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可才 《海洋预报》1998,15(2):47-51
本文分析了1997年11号台风的特点及对山东半岛所造成灾害的原因,扼要介绍了对这次台风预(警)报服务情况,阐述了对台风引起的大浪、风暴潮的监测及预报在沿海防灾减灾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9.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背景方面阐述了开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矿产资源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矿产资源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对区内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山东半岛海岸带资源开发方面三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及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于2003年7月进行了一次自潍坊、烟台、威海、青岛至日照的环山东半岛考察。感受到那里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三个问题——海水入侵的防治、海港资源开发、沿海地区采砂与海岸侵蚀,产生了深远影响。前两个问题中,得到了正面的启发与教益,后一个问题中见到了负面的教训,值得今后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者思考、探索。今陈述于后,希望得到交流和指正。考察中,潍坊、烟台、荣成等市委、市政府和港务局、山东海化集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