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湖南省恩口煤矿区茅口灰岩岩溶发育程度的遥感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宏观综合、高度概括的遥感影像信息,结合恩口煤矿区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分析了该地影响地表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与岩溶地貌的影像特征,进而提出了岩溶发育程度的综合解译标志,并指出这种定性解译可作为岩溶发育程度定量调查的基础。  相似文献   
62.
张加桂 《地质科学》2002,37(3):288-294,319
泥灰质岩石区岩溶地貌是地貌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三峡地区为例,提出了该区泥灰质岩石分布区广泛发育的漏斗状沼泽凹地、脖颈状岩溶地貌、两沟之间的槽状谷地和溶蚀台地 4种地貌形态,探讨了这些地貌的成因,并指出各种岩溶地貌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叠加。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岩溶地质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研究对泥灰质岩石区的工程建设,特别是三峡移民迁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64.
岩溶洞穴制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昌 《贵州地质》1990,7(2):177-184
对于溶洞三维空间形态,需要选取二至三种图相组合,构成一定的图型,才能较全面地予以反映。为了选择好恰当的图种,相互搭配组合,就需对各种溶洞图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文中列举出平剖面图、多层剖面图、立面图等多种图的具体运用。编图方法不外乎是依照水平投影或竖直面投影的方法编绘。垂直比例和水平比例一般可以保持相同。为了较完善地表示地下溶洞的整体外貌及其与地表地貌的密切关系,提出此二者相组合的溶洞概貌图。在较广地面表示洞穴分布,提出以地貌类型或分层设色地势作为底层平面的图型。  相似文献   
65.
湖南凤凰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是湖南风凰国家地质公园内特有的岩溶地貌。本文初步研究了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的发育特征和形成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景观价值评估。基于该地貌的特殊性,在凤凰县境内建立一个以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为了探讨湘桂走廊内岩溶发育特征、水文地貌学意义及区内峰林平原形成原因,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区内地貌形态、岩性以及地貌类型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岩溶水文地貌学理论探讨区内水文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根据区内地貌形态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认为区内水系经历一次反向袭夺过程;区内地貌演变受到越城岭、海洋山两个隆起的影响,平原面积变小,湘江向东北退缩;区内地貌演化至少经历了古湘江期、灵河孕育期、灵河期等三个夷平时期。文章在分析区内峰林平原形成动力机制的同时,提出岩溶流域潮间带概念模型和岩溶流域牵动交互式袭夺模式,丰富了峰林平原成因类型和岩溶水文地貌学的研究方法,提出的科学术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7.
织金洞扫尾豪猪灭迹之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贺卫  朱文孝 《中国岩溶》1996,15(3):239-245
本文通过对织金洞内扫尾豪猪粪层观测、分析、研究,初步阐述了全新世中晚期(6710±130~1165±90a)洞内扫尾豪猪的生态习性,提出了食物的减少、出入洞口的堵塞、洞穴环境的变异、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洞内扫尾豪猪灭迹之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北京西山不仅以地质构造现象丰富、典型著称,而且发育了十分壮观的似峰丛岩溶地貌和石花洞等大型旅游洞穴。本文研究表明: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是造成区域不同岩溶地貌单元差异的两个重要控制因素。地质构造控制了岩溶发育的宏观选择性作用;新构造运动特点决定了岩溶发育具阶段性和继承性,是该区一些特殊岩溶形态形成、发育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69.
赵吉发 《中国岩溶》1994,13(3):261-269
本文以地层发育、相交明显、地貌类型齐全的贵州三叠系为例,从分析岩相和发育在各相带上的岩溶地貌入手,应用岩石薄片鉴定、溶蚀试验和化学成分分析等资料,结合野外考察,对非碳酸盐岩夹层、碳酸盐岩的孔隙度、颗粒含量、比溶蚀度、SiO_2和酸不溶物5个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岩性因素进行岩相与岩溶发育相关分析,基本上查明了岩溶地貌随相带变化的控制规律。   相似文献   
70.
广西热带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序次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金荣 《中国岩溶》1997,16(4):332-345
广西岩溶地貌发育基本上均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中,为一较为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根据其发育的时间先后不同,可分成二个大区六个亚区。Ⅰ区发育早,Ⅱ区发育晚。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不仅造成了发育时气候上的差异,还造成了广西各地区热带岩溶地貌类型、形态上的不同。广西热带岩溶发育过程中有二次内陆湖盆发育期:第一次为晚三叠世—侏罗纪,发育在Ⅰ区;第二次为白垩纪大湖盆期,广西几乎全境处于其内。白垩湖盆期使得广西第三纪主要水系发育普遍存在着“三不利用”的特点。在整个发育史中,广西热带岩溶地貌曾有过几次强烈、中等—弱发育期和基本不发育期。垂向上的岩溶洞穴基本上是几次强烈发育期形成的,它们互相交错、叠置,不能简单以高低论新老,不存在传统观点上的洞穴成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