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7篇
  免费   1471篇
  国内免费   2584篇
测绘学   984篇
大气科学   529篇
地球物理   2541篇
地质学   4589篇
海洋学   654篇
天文学   83篇
综合类   611篇
自然地理   69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505篇
  2013年   409篇
  2012年   467篇
  2011年   474篇
  2010年   418篇
  2009年   484篇
  2008年   533篇
  2007年   440篇
  2006年   422篇
  2005年   369篇
  2004年   343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空间对准是最基本的空间排列形式之一,属于高层次的空间关系概念。根据Gestalt心理学的空间认知原理,提出空间对准的概念及其定量描述和计算方法。通过定义正对投影长度比,实现空间对准的定量描述与计算,表明其具有平移、旋转、尺度不变性,弱反身性,不可传递性等。通过模拟实验分析和城市双线道路识别与建筑群直线模式识别两个真实案例,证明文中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2.
针对室内空间三维导航、几何模型高质量渲染的需求与个人移动平台资源、计算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在分析室内空间区域功能、明确室内单元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够表达室内空间各部分拓扑特征,且支持三维路径分析的室内空间网络拓扑关系模型,并在准确把握室内空间区域拓扑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探讨了顾及室内拓扑关系的空间分割和几何模型的组织和调度策略,以实现室内模型的动态遮断和剔除。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所提方法可以实现几何模型的实时遮断和剪裁,大幅度减少模型绘制的数量和数据量,提升数据传输和绘制的效率,为高逼真度的三维模型可视化绘制奠定了数据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963.
针对影像数据分块并行处理造成的接边问题,该文基于构建缓冲区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拼接算法。该算法只在每一个数据分块的右侧和下侧构建缓冲区,消除拼接线的原则是保证分割边界的准确性和拓扑关系的正确性。数据分块完成后采用并行的策略对第一个块进行分割,然后将每一块的分割结果与相邻的块进行拼接,在缓冲区内按一定规则判断各块分割对象是否保留并对拓扑关系进行检查,拼接完各块后并行输出对象矢量化后的结果。通过实验验证,该算法不仅保证了分割边界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处理大影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64.
针对仅利用无线信号源和其发射信号强度定位会丢失待测位置与信号源之间固有空间关系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已知位置接收信号源发射的无线信号强度测量未知点的低成本室内定位方法。该方法深入分析了待定位点和无线信号源以及信号覆盖范围之间的空间关系,充分利用RCC-8空间关系模型进行无线定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融合空间拓扑关系的基于无线信号强度的室内定位方案能够优化定位流程,并在测得位置中反映待测点和信号源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965.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耦合模型和象限图法,从整体和内部分异2个角度对2000~2012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演变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呈波动上升的演变特征,生态环境则“先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城市带整体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间关系趋于协调,产业结构演变、资源消耗水平、经济密度是导致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可分为高级协调、要素集聚滞后、低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4种类型。4个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趋向不协调,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主要向要素集聚滞后型转变,资源型城市和重工业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多表现为低级协调。  相似文献   
966.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构成及其研究重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天宝  韩增林  彭飞 《地理科学》2017,37(10):1527-1534
在全球化和人类活动向海洋扩张的背景下,作为总体性人地关系一个组成部分的人海关系正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亟需对其进行基础性的理论解读,以整合和指导具体研究的展开。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包括人类、海洋和陆地3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人类具有自然和社会2种基本属性,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海洋和陆地具有自然、社会和关系3种基本属性。人类与海洋、人类与陆地和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关系,其不同组合和演变塑造出了具体、多样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当前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重点包括海洋观、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国际海洋关系、陆海统筹和海洋社会5个方面。  相似文献   
967.
开采沉陷工程岩体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开采沉陷理论存在对采动岩体本构关系研究不够的问题, 本文在运用现代工程地质学理论和现代数学力学理论相结合, 对采动岩体本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用黑箱问题灰箱化的全息反分析法, 确定采动工程岩体本构关系及其有关参数。实例分析表明, 对于复杂岩体结构的开采沉陷问题, 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8.
战略耦合的研究脉络与问题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刘逸 《地理研究》2018,37(7):1421-1434
在回顾经济地理学中较为前沿的战略耦合概念的起源、发展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战略耦合研究的优点与问题展开评述,认为当前研究在战略耦合模式的探讨中,主要基于经验总结而缺乏对影响变量,特别是空间变量的阐述,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为理解该问题的根源,追溯了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两个学派的争论和最新进展。在认可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力的同时,认为当前全球生产网络2.0版本的研究框架仍然没有解决模糊性的问题,而且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框架主要侧重于主导企业视角来构建战略耦合的发生机制,忽略了后发地区和企业的主动性。因此,借鉴传统经济地理学研究,充分考虑主导企业和后发地区的行为逻辑,提出经济活动的空间粘性和区域的区位优势这两个变量,重构了战略耦合的分析框架,并进行理论阐述。该项理论构建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战略耦合的发生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判读发展机遇,确立产业发展与升级战略。  相似文献   
969.
明确啤酒花农艺性状与品质的相关性,可以为啤酒花种质资源优选鉴定提供依据。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引进的50份啤酒花种质材料单蔓花数、花穗长、花穗粗、单花重、百花重、干鲜比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啤酒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均存在较大变异,为优异资源的筛选创造了条件。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花穗粗和单花重均与干鲜比显著正相关(R2=0.293和R2=0.288),花穗长和干鲜比与黄腐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干鲜比对黄腐酚含量贡献大于花穗长,而6个主要农艺性状均与α-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花穗长、花穗粗可以作为干鲜比大、产量和黄腐酚含量高、药用价值好的啤酒花种质资源筛选的农艺性状指标,但高α-酸含量的啤酒花种质资源无法通过农艺性状去筛选。  相似文献   
970.
国内旅游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的策划和营销更加依赖于对个人旅游动机的分析。目前存在本真性理论在国外旅游研究领域受到了关注,该理论对于分析个人旅游动机具有潜力。在全面介绍存在本真性理论发展脉落和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理论在解释旅游动机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文献综述,本文认为存在本真性概念通过与疏离、焦虑等概念有机结合,在综合概念层面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动机的解释机制。但仅从存在主义和心理学视角展开的存在本真性概念,忽略了不同情境下环境资源对疏离、焦虑及本真自我的影响,从而使现有的存在本真性理论无法进一步深入到细分市场下的旅游动机分析层面。本文尝试将环境、资源和可能性对自我实现的意义纳入到相关概念的分析框架之中,在此基础上重新解构本真自我的概念,分析其基本类型和实现的条件,并在日常生活工作环境与非惯常的旅游环境中对接疏离、焦虑的基本类型,探讨旅游对于促进本真自我的功用,最终建构了一种能够用来指导个性化旅游产品策划和市场营销的旅游动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