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3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649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261篇
地球物理   187篇
地质学   2661篇
海洋学   288篇
天文学   233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45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海洋世界》2010,(8):7-7
应该不用再争论了吧?OC-17是形成鸡蛋壳的关键。 英国科学家破解了鸡蛋壳一夜形成之谜。很长时间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一直在猜测,一种名为OC-17的蛋白质可能在鸡蛋壳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92.
高密市北部大范围内地下水含氟量较高,为典型的高氟区,生活在区内的居民长期饮用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病。该文对此进行了含氟量分区划分,研究了中-新生代不同地层中氟向水中的转化量,探讨了高氟区的形成机制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93.
提问蔚蓝     
《海洋世界》2013,(3):78-79
1.问:宇航员从太空俯瞰地球时,看到地球的基本颜色是什么?答:是蔚蓝色的,因为地球上有广袤的海洋。2.问:原始海洋形成于什么时间?答:35亿前,地球大气层中水蒸气和火山爆发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  相似文献   
994.
论冰川颤痕     
颤痕是冰川作用地区由冰川携带岩屑做周期性或间歇性运动在冰床基岩和冰碛石表面形成的新月形或弧形破裂形态,特征尺度一般不大于1 m。其主要形成机制类似Riedel构造模式中的(R)剪切破裂和(T)拉张破裂,且遵循脆性破裂原理。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和野外考察,从术语学角度将冰川颤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冰川颤痕,包括曲锥形擦口(狭义颤痕)、半月形裂口、新月形凿口、新月形裂纹和新月形断口5种。测量统计结果显示,23组新月形断口的排列间距,KS和JB检验均符合正态和伽玛分布(置信度95%),与岩石节理(破裂)的间距特征一致;25组新月形凿口和35组新月形裂纹的排列间距,K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JB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置信度95%)。证明颤痕在空间分布上大体保持相等的破裂间距,基本符合饱和模式理论。颤痕的定向性、成组特征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与擦痕、擦面的地貌组合是重要的冰川遗迹判别标志。缺少冰蚀地貌组合的孤立“颤痕”,不具有指示冰川作用的价值。近年报道的山东鲁山没有“颤痕”等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995.
黄河上游河段的形成年代依然存在争论,而银川盆地是黄河上游物质的主要沉积区之一,该盆地沉积序列的研究能为了解黄河上游的物质来源和形成年代提供重要线索。对银川盆地钻孔(PL02)底部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和碎屑组分统计研究,并与上游黄河沉积物以及盆地周边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锆石U-Pb年龄数据和碎屑组分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并不是银川盆地晚上新世沉积物的物质供应区,而是黄河将银川盆地以上河段地区物质输送到银川盆地。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黄河上游兰州—银川段在晚上新世已经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6.
加拉堰塞湖威胁其上下游的人口安全、城镇设施及生态环境。加拉堰塞体地处无人区,没有对外交通,调研困难,因此形成机制研究甚少。作者于2019年3月调研了堰塞湖现场,通过对残留堰塞体地形实测,堰塞体岩性及结构、沿途堰塞湖水毁现象调查,结合堰塞体粒度特征,查明了加拉堰塞体的物质组成、堰塞湖形成过程及湖区灾损机制。调查发现雅鲁藏布江下游左岸色东浦沟冰碛物3次活动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并于10月19日、31日两次溃决,溃口流量分别达到32000m3 ·s-1和19000m3 ·s-1。前两次活动入江体积达6500×104m3,堰塞体高度88m,蓄水至6.0×108m3后发生第1次溃决。第3次活动入江体积约1000×104m3,堰塞体垭口高度约67m,蓄水至3.26×108m3后发生第2次溃决,体现了源于冰碛物堆积、混杂大量冰块、含水率极高的类似泥石流堆积堰塞体的独特溃决机理和洪水特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段堰塞湖堵江事件频发,通过加拉堰塞湖形成过程、溃决机理研究,可以为本区域堰塞湖灾害应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50-655
本文在安岳县横庙乡牛厂村滑坡野外勘查成果基础上,结合样品试验数据,对该滑坡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牛厂村滑坡为第四系残坡积土体沿与下伏侏罗系遂宁组紫红色泥岩、砂岩接触面向下滑动的小型牵引式土质滑坡。滑体物质成分主要为含碎石粉质黏土,结构较松散,自身稳定性较差,加之强降雨及地表水下渗,同时受人类工程活动在滑坡体前缘形成了临空界面,使前缘降低斜坡抗滑力,后缘增加斜坡下滑力,最终发生了滑坡迹象。在天然工况下趋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强降雨或持续降雨等不利条件作用下趋于欠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更易失稳。建议对牛厂村滑坡采取"桩板墙+排水沟+地面硬化+危岩清危"对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998.
2020年8月16日,四川眉山天府新区发生强降雨过程,高家镇鹰头村8组熊家湾发生缓倾顺层岩质滑坡,方量约42万m3,基于调查访问、现场勘探和无人机航飞摄影,对滑坡的形貌及变形特征、岩土结构、运动过程进行了勘查,对滑坡的变形过程、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斜坡岩土结构及地形地貌为滑坡提供了基础条件,强降雨为滑坡启动提供了诱发条件;斜坡在重力及水压力作用下沿层面发生推移式缓慢启动-剧烈滑动-匀速滑移-减速滑动-停止滑动的过程,变形过程伴随应力的聚集到释放,滑体的破碎导致水压力释放对滑坡破坏的最终停止起到控制作用。该滑坡运动和破坏模式较为典型,研究成果对其他类似顺层岩质斜坡失稳机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9.
赣南草桃背铀矿床位于会昌地区河草坑铀矿田,是一个大型火山岩容矿的铀矿床,成因机制存在较大争议。矿床内发育有大面积的花岗岩和火山岩,矿体主要赋存在火山隐爆角砾岩和震碎花岗岩中。文章以该矿床内花岗岩、火山岩及矿石中广泛发育的蚀变矿物绿泥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及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其矿物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花岗岩和矿石中的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的鲕绿泥石和蠕绿泥石,火山岩中的绿泥石则为相对富镁的密绿泥石。各类绿泥石阳离子置换关系主要以Fe、Mg置换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Tschermak(TK)和二八—三八面体(DT)替换机制。矿石中绿泥石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Ti、Li、Be、B、Zn、Ga、Ge、Sn、Cs、U、Rb和Ba等元素,并显示出较低的Th/U比值。矿石中绿泥石的结晶温度区间为201~269℃,平均值为242℃,属于中低温热液作用的产物。矿石中绿泥石的氧逸度(log f O2)变化于-48.4~-41.2之间,平均值为-44.5,硫逸度(log f S2)变化于-7.5~+2.8之间,平均值为-1.8,草桃背铀矿床的铀矿化主要形成于低氧逸度、高硫逸度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2020年8月, 甘东南地区持续降雨且伴随多个强降雨过程, 岷县梅川镇浑水沟暴发泥石流, 左岸方家山滑坡失稳下滑, 严重威胁沟口成兰铁路安全。基于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和室内测试结果, 分析泥包砾的形态结构、矿物组成以及堆积特征, 研究泥包砾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机制, 探讨泥包砾的灾害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泥包砾分布于浑水沟流通区下游及堆积区, 呈球形且具多层结构, 由石英、方解石、黏土矿物等组成, 其形成主要受控于流域第四系黄土和古近系泥岩中的黏土矿物, 而较缓的沟道、岸坡黄土滑坡和崩塌的发育以及适宜的水动力条件, 促进了泥包砾的形成和自生加大; 泥石流冲击力随着泥包砾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再起动所需临界泥石流流速相较于块石较小; 泥包砾是古近系泥岩与泥石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有加剧泥石流危害的作用, 因此亟需治理浑水沟泥石流以保证成兰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