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6篇
  免费   550篇
  国内免费   772篇
测绘学   137篇
大气科学   238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2505篇
海洋学   40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54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以1990~1999年的42个探空站的3层高度资料为依据,采用文献[1]提出的"滑动展开模型"客观预报技术,建立了以高度场展开系数为因子的龙海县6月暴雨概念化客观预报模型,其历史回报率达56%.在2000~2005年的验证中,客观预报准确率比主观经验预报高10%,且漏报次数(2次)少于主观经验漏报次数(4次).  相似文献   
992.
目前常用的变形预报方法有BP人工神经网络和小波神经网络,但是都存在收敛速度慢且易受局部极值的影响。针对这两种算法的不足,本文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特性,将遗传算法与小波神经网络结合,形成遗传小波神经网,将其应用于变形预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将算法的预报精度、稳定性、有效区间及运算时间作为评价算法优劣的4个标准,对BP神经网络、小波神经网络及遗传小波神经网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遗传小波神经网络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3.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蒸散发分离,植物水分来源区分、叶片水同位素富集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做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和探讨,最后指出国内此类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分循环和水分耗散方面的应用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用D、18O同位素确定黑河中游戈壁地区植物水分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7月在黑河中游临泽县平川镇戈壁地区采集降雨、地下水、土壤和植物茎干样品并进行水分的D、18O同位素测试,分析戈壁地区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来源,确定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等荒漠植物的吸水层位及其对降雨和地下水的依赖程度。研究发现:①土壤剖面0~130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水主要接受降雨的补给;130 cm以下,可能接受潜水蒸发补给,或者是前期较大降雨入渗与潜水蒸发补给的叠加;②土壤水的δD、δ18O值与深度呈指数关系;降雨入渗补给会打乱剖面的稳态,土壤水的δD、δ18O同位素组成是现存土壤水和降雨的混合;③泡泡刺和红砂都是利用深度大于185 cm的土壤水,泡泡刺吸水层位比红砂更深,表明荒漠植物的生长主要依赖更为稳定的潜水水源。  相似文献   
995.
黄河入海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岩  王红  任立良 《地理研究》2012,31(11):1981-1990
黄河入海径流是黄河水循环的重要分量,涉及整个流域,它的变化是流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体现。以黄河入海口利津水文站1963~2009年实测径流量年均值为基础,采用随机水文学方法,对入海径流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合流域内7个径流来源区的78个气象站同时段月均降水和气温数据及流域内取水量和水利工程等资料,探讨了不同径流来源区的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入海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入海实测径流量呈显着下降趋势,且存在1968年、1985年、1996年与2002年这四个突变点;入海天然径流量同样呈显着下降趋势,只有1985年一个突变点。唐乃亥以上区间的降水量、兰州至龙门区间的气温以及龙门至三门峡区间的降水和气温是引起入海天然径流量变化主要因素;气温因素的季节性变化对入海天然径流量也有影响,其中夏季降水与冬季气温是重要的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入海径流量的影响不断加强,且在耗水量、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取水量、降水、气温对黄河入海实测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2.2%、39.2%、18.6%.  相似文献   
996.
王库  丁洪 《福建地理》2012,(3):20-25
以福州市晋安河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采集区内地表径流样品,通过分析径流水样中全氮、全磷浓度,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分析了地表径流中全氮、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污染物质,全磷除少部分地段超标外,总体上不构成污染;全氮、全磷的半方差函数用球状模型拟合的最好,其空间分布表现为各向同性;地表径流中全氮污染主要集中于管理条件落后的居民区、餐饮业集中的娱乐场所以及非城市主干道路.地表径流中的全磷主要分布在餐饮业集中区域及管理落后的住宅小区.福州城市地表径流的氮磷污染主要来自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污.  相似文献   
997.
姓氏来源上官姓源流单纯,出自芈(mǐ)姓,上官氏的始祖是春秋时楚国公子子阑。一说上官姓以地名为姓氏。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阑为上官邑大夫,子阑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一说上官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  相似文献   
998.
未来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径流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新安江月分布式水文模型, 结合1961—2000年历史月气候资料和4个CGCMs的3个SRES排放情景下 (B1, A 2, A 1B) 未来降水和气温情景模拟结果, 对过去淮河流域的径流进行模拟检验并对未来2011—2040年的径流影响进行评估, 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文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年、月流量以及多年平均值和季节的变化; 年流量模拟一般好于月流量, 淮河干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如王家坝、鲁台子、蚌埠的年流量模型效率系数均在80%以上; 多年平均值模拟效果好, 平均绝对相对误差为10%。多数CGCMs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模拟结果表明:未来2011—2040年, 淮河流域气候将趋于暖湿, 但年径流量将可能以减少趋势为主。这对淮河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东线调水工程水资源统一调配和管理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2011—2040年月径流量减少将主要发生在1月和7—12月, 变化趋势较为确定; 4—6月, 径流量将以增加趋势为主, 不确定性较大; 2—3月, 径流具有增加趋势的地区多分布在淮河以北地区, 具有减少趋势的地区则多分布在淮河干流及以南地区和洪泽湖、平原区, 这些地区增加或减少趋势的不确定性较大。  相似文献   
999.
利用汾河流域静乐站1970-2004年的气温、降水及径流资料,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径流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径流对降水的响应比气温敏感,且径流变化是气候因子和流域下垫面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将Newton Raphson法和割线法进行耦合,构造了一类解非线性方程的Newton型迭代法,利用区间套定理证明了这类算法的收敛性,并给出一种事后误差估计的方法.数值实验表明在满足凹凸性假设的条件下,该算法在大区间上的收敛速度明显快于原有的Newton Raphson方法和割线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