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6篇
  免费   806篇
  国内免费   1916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1110篇
地球物理   684篇
地质学   2973篇
海洋学   478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01篇
自然地理   391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298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台风内部的中尺度波动与多边形眼墙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948~2003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序列振荡特征,并研究了Lanczos滤波器滤出的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SODA资料提供的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存在准4年的年际变化、约9年周期的十年际变化和38年左右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最强,年代际变化最弱。不同尺度上的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与海洋热力条件的显著相关区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主要与近赤道地区的热带海洋变化有关,相关关系呈准2年变化。若前一年秋冬季节的赤道东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出现海温和温跃层深度正异常和赤道西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海温和温跃层深度负异常时,对应于当年的年际尺度上的南海夏季风加强;反之则减弱。南海夏季风强度与后期海温的对应关系为:南海夏季风加强,秋季时,南海周边海区和澳大利亚东部海区海温显著负相关;冬季时,热带西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大西洋海温出现显著的正相关。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代变化受PDO的调制。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即与全球变暖有关,也与PDO有关。  相似文献   
992.
臭氧、保鲜剂及温度对哈密瓜呼吸强度及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浓度臭氧溶液和保鲜剂溶液处理对哈密瓜呼吸强度及贮藏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温有利降低了哈密瓜的呼吸强度,其中4℃是较佳的贮藏温度,2℃贮温会使哈密瓜发生冷害。500mg/L、750mg/L、1000mg/L浓度的伊麦唑与伊源果蜡复合使用能够降低哈密瓜的呼吸强度,但三个处理组之间对瓜呼吸强度影响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3.
0103号台风"榴莲"强度变化特征及暴雨成因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姚才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Z1):180-188
应用天气图、探空资料、台风年鉴,逐小时降水和TBB资料,对0103号台风登陆后强度的变化和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0103号台风暴雨过程是由两次中尺度暴雨过程构成的,分别发生于迅速减弱和持续阶段.通过对200 hPa西风槽的发展,低空急流和热带对流云图以及台风登陆前后台风和暴雨区热力、动力场特征的分析,取得一些初步的结果,这些结果将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预报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94.
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预报的效益评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年来有关热带气旋(TC)灾情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但较少涉及TC预报对减少灾害损失的贡献(即效益)分析。基于中央气象台的TC实时路径和强度预报,针对登陆中国大陆的TC,初步分析了TC的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与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可能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TC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的TC直接经济损失的预估模型。TC登陆前后24 h的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与TC所致直接经济损失均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单个登陆TC而言,若24 h TC路径预报误差每减小1 km可减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0.97亿元,若强度预报每减小1 m/s可减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3.8亿元(以2014年为基准年)。可见,提高TC路径和强度预报精度对于减灾的效益巨大,且当前尤以提高强度预报能力的效益为佳。   相似文献   
995.
冉涛 《地质与勘探》2022,58(6):1236-1251
位于川西高原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库区的杜米村移民安置点由于切坡建房,诱发后山斜坡强烈变形,威胁移民安置点和S220省道安全。首先,基于现场调查、测绘、钻探、槽探等勘查手段,查明了滑坡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通过对滑体和滑带土开展室内直剪、反复剪试验,以及对滑床基岩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结合反分析,合理确定了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然后,采用有限元程序Phase2建立滑坡数值计算模型,模拟再现了滑坡在开挖前、开挖后、降雨后的应力、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认为:不良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地下水是滑坡发生的内在因素,坡脚开挖是滑坡变形启动的诱发因素,后期持续降雨入渗是滑坡变形加剧直至失稳破坏的直接因素;开挖导致滑体前缘抗滑力降低、滑带和开挖边坡坡脚产生剪应力集中是滑坡变形启动的力学机制,而饱水和持续剪切变形导致滑带土强度不断衰减接近饱和残余状态是滑坡变形加剧的本质原因;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蠕滑-拉裂。最后,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加固治理后的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条件下滑坡变形主要出现在桩后填土,降雨条件下变形范围扩大至强变形区,地震条件下变形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整个滑坡范围;三种工况下滑坡的稳定系数均能达到设计要求,表明加固设计方案和工程结构参数是合理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滑坡工程案例的机理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动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处理结果的精度.在浅层和大偏移距情况下,常规动校正使波形发生拉伸畸变,波形拉长、频带向低频方向移动,进而影响叠加效果.通常地震资料处理中大都采用切除的方法克服动校正拉伸畸变的影响,这对目的层较深时是可取的.以工程地质调查为目的的海洋地震勘探旨在了解海底之下较浅地层深度范围内的地质信息,一般勘探区水深较浅,数据叠加道数较少,如果仍然采取切除处理,势必严重影响资料的分辨率和准确度.本文阐述了一种无拉伸动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动校正后的波形畸变问题,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近海浅层工程地震勘探中是行之有效的,有助于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和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997.
膨胀土路基的稳定性与其抗剪强度密切相关,通过直剪试验研究不同压实度膨胀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加,近似线性变化。正应力和压实度与抗剪强度成正相关。对于相同的压实度,在正应力较小时表现为应变软化,正应力较大时表现为应变硬化。在确定抗剪强度设计值时,建议对于软化型曲线,其抗剪强度可取残余强度作为设计强度;对于硬化型曲线,可取曲线曲率明显变化点或剪切位移为1.0~1.5 mm对应的剪应力作为膨胀土抗剪强度设计值。  相似文献   
998.
胀缩性土抗拉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拉强度是黏性土重要的力学指标之一。自行研制了简易土工拉伸仪,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合适的制样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具有胀缩性的武鸣红黏土和百色膨胀土分别进行试验,探讨了其抗拉强度与干密度、含水率、干湿循环次数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土的抗拉强度-含水率曲线在饱和度接近66%时出现峰值,该峰值对应含水率接近最优含水率,峰值两侧呈指数关系变化,抗拉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受土中水的形态影响。抗拉强度随干密度的增加而线性递增,增加幅度显著。抗拉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衰减,1~2次循环时,强度衰减幅度最大,但3次循环后,趋向于一稳定值,稳定值为初始值的20%左右,土体干、湿循环后抗拉强度降低是微结构劣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9.
潮汐强度与咸潮上溯距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物理模型实验方法对不同潮差驱动下咸水入侵距离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潮差临界值使得咸水入侵距离最短,当潮差小于该临界值,咸水入侵距离随潮差增大呈快速减小趋势,而大于该临界值则呈缓慢增大趋势。基于实验数据对盐淡水混合进行理论分析,揭示了实验现象的产生机制:①潮差增大过程中盐淡水混合由高度分层变为均匀混合,导致驱动咸潮入侵的动力发生了改变;②当盐淡水为弱混合类型,盐淡水高度分层,重力环流输运是盐进入河口的主要方式,潮汐强度增大减小了盐淡水分层,减弱了重力环流的输运作用,因此入侵距离变小;③当盐淡水为强混合类型,盐淡水混合均匀,重力环流输运作用大大减弱,潮汐扩散成为主要的输运方式,潮汐增强使得扩散能力增大,因此潮汐强度越大,咸潮入侵距离越大。  相似文献   
1000.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小城镇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粗放与人均耕地锐减之间的矛盾,是提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依据。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入手,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探讨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原则,从城镇存量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可持续度4个方面建立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总系统。指出城镇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