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5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1016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246篇
地质学   275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对多项式最小二乘法拟合十字丝亚像素边缘位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拟合点提取和筛选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策略的支持下,三次多项式拟合误差更小。  相似文献   
962.
明水绥化地区构造复杂,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使得地震速度横向变化较大.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时深转换绘制的大面积连片构造图误差较大,不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为了适应勘探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层控垂向多参数拟合,分段建立时深关系:通过选择地震参考层,将地震反射层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利用伪速度及各反射层特征分别建立深浅层三维空间地震速度场,确定速度横向变化规律,最终实现研究区的变速成图,误差分析表明大面积连片构造图的精度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63.
P波通过裂缝地层传播时,其响应会随着地面观测方位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方位各向异性.这种随方位变化的裂缝响应信息(如振幅等)广泛存在于叠前方位一偏移距二维空间域中,检测此域中的裂缝响应,通过椭圆拟合的方法识别各向异性的存在,进而计算裂缝的方向——椭圆长轴的方向,和裂缝密度——椭圆长轴与短轴的比.本文研究出了一种基于常规叠前地震反射振幅来检测裂缝的三维叠前裂缝储层预测方法.它采用面元组合的方法扩大方位角和偏移距范围;采用多级数据控制技术获取所需的信息;采用稳妥的技术步骤来预测.通过大港油田实际工区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文研究出的方法技术应用效果好、精度高、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964.
汾渭地震带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震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基于G-R关系基础之上的MBS法和GFT法,对比分析了1970年以来汾渭地震带台站建设各阶段ML≥1.0的地震目录的完整性.结果表明:在基础地震台站建设阶段(1970-1977年),ML2.4-ML2.5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在地震台站调整以及遥测台站建设阶段(1978-1997年),最小完整震级为ML2.2;在地震台站数字化阶段(1998年—至今),ML2.0-ML2.1级以上地震目录基本完整.从时间尺度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汾渭地震带相同起始震级所对应的拟合优度值基本呈稳定增加趋势,表明汾渭地震带的地震监测能力在逐步提高.文中采用改进的b值标准差法对b值基本稳定时所对应的震级进行了识别和评价,提高了最小完整震级识别的准确性,同时还分析了汾渭地震带最小完整震级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汾渭地震带北部Mc较中南部偏低.研究结果为汾渭地震带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台网优化布置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965.
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浙江省1950年以来的地质灾害个例,分类统计滑体性质、微地貌、原始坡高、原始坡度和滑体结构,计算灾害数量和灾害规模,并结合2008年实地考察获得的不稳定斜坡资料,通过归一化来划定浙江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又将灾害发生时间划分成梅汛期和台汛期两大类型。对每一个类型,结合浙江省常规气象站点和中尺度雨量站资料,分别计算与地质灾害最近的气象观测点的当日雨量、前一日雨量以及连续雨日,利用拟合方法计算每日降水对灾害的贡献程度从而获得有效降雨量,根据地域气候特征计算每个气象站的各级预警临界值,从而划分地质灾害的预警级别,建立预报模型。最后对2010年梅汛期和台汛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报检验,TS评分分别达到89.5%和75.7%。   相似文献   
966.
基于GIMMS 3g NDVI的近30年中国北部植被生长季始期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净  刘红兵  李彩云  李龙 《地理科学》2017,37(4):620-629
基于全球库存建模与绘图研究第三代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GIMMS 3g NDVI)、土地利用和气温降水数据,利用NDVI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重构了中国北部地区原始植被NDVI,用一元六次多项式拟合了植被生长曲线并结合逐像元动态阈值法提取了中国北部地区1983~2012年植被生长季始期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及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GIMMS 3g NDVI具有较长的时序特征和较好的数据质量,经HANTS时间序列谐波分析后能很好的表现植被生长季曲线特征,可用于后续植被生长季的研究。 北部地区生长季始期均值主要集中分布在80~150βd之间,全区30βa平均为111.6βd,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河套平原、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地区生长季始期早于其它区域。研究时段内北部地区生长季始期总体上呈提前趋势(R2=0.19),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北逐渐推移,明显提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平原、陕西南部和新疆天山的部分地区,明显推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因植被类型的不同和区域的差异,生长季始期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程度不同,春季气温是影响生长季始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967.
文章阐述采用TLS(整体最小二乘)进行GPS高程拟合,从而提高整治区的高程精度。此法旨在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利用尽量少的GPS高程控制点,结合先进的GPS技术,从而较快获得整治区GPS高程。运用此法得到实验区的GPS高程误差为3.18cm,满足土地整治测绘高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68.
西宁地区黄土堆积的粒径分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的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盘子山黄土剖面的粒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盘子山剖面的粒度分布呈现出5个对数正态分布粒度方式的组合,各地层单元的粒径大体可分为5组,粒度分别介于平均粒径为0.4、9、20、40、63μm的范围,各粒径区域占整体粒径分布的比例比较相近;并且粘粒、极细粉砂组分的分选程度较差。盘子山剖面的粒度分布方式与黄土高原地区的分布有一定差异,<4μm的组分在古土壤中占到11%~16%,在黄土中占到8%。无论在黄土堆积阶段,还是在古土壤发育阶段,盘子山地区相对于延长地区,20、40、63μm粒径组的比例都大,西宁盘子山地区黄土剖面的粗颗粒含量比较多。由于气候总体干旱、成土作用相对较弱,风化对黄土粒度组成的改变程度不会太明显,再加上青藏高原因冰川反复消融作用和磨蚀作用共同影响所产生的砂尘为黄土提供了可观的粗物质补给,因此盘子山剖面的黄土物源区呈现多样化特点。  相似文献   
969.
一种边缘保持的地震数据插值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地震数据插值方法常常用来解决地震数据空间采样率低和不规则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保持滤波器的地震数据插值方法.在该方法中,对于一个1D信号,逐点滑动一个处理窗口,将信号分成多个信号片段.对于某一个待恢复的缺失采样点,存在多个包含(或邻近)该采样点的信号片段可以用来估计它.采用多项式来拟合这些信号片段,并选择拟合误差最小的信号片段估计此缺失采样点,达到边缘保持的目的.对于2D地震信号,先沿不同方向扫描抽取1D信号,然后采用上述1D边缘保持插值算法分别进行处理,得到沿不同方向的插值结果.对于任一待插值采样点,选取对应拟合误差最小的方向的插值结果作为最后输出的2D数据的插值结果.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保边缘、抗假频及能够进行不规则数据重建等特点,既能有效的实现不规则地震数据的重建,又能很好的保持原有数据的边缘特征.  相似文献   
970.
植被覆盖区卫星高光谱遥感岩性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高覆盖区岩石和土壤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弱信息、小目标,如何利用卫星高光谱遥感提取岩性弱信息是目前遥感地质应用中的最大挑战之一。以黑龙江呼玛地区为例,选择美国EO-1卫星Hyperion高光谱数据。由于植被与下伏岩石-土壤的光谱混合,分别计算研究区含土壤因子和不含土壤因子的植被指数,并对两类不同的植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此分离植被和岩石-土壤组分。在含土壤因子植被指数主成分分析的二维组分散点图上,明显区分出背景植被与异常岩石-土壤组分,证实了植被与岩石-土壤组分经主成分分析分离的效果。同时在不添加土壤因子植被指数的分析中,明显区分出植被覆盖信息。通过对实验区典型岩石进行野外光谱测试,然后对光谱进行连续统去除处理,将其作为参考光谱,与分离后的岩石-土壤光谱进行光谱特征拟合(SFF),从而成功地识别出研究区内不同岩石类型,特别是玄武岩、流纹岩、砂砾岩、安山质凝灰岩、大理岩和石英片岩识别效果较好。根据研究区内不同岩石地层单元内岩石组合特征,通过分离后的组分合成图像,成功地实现了岩性分类。与已知地质图叠加,证实通过卫星高光谱数据提取的不同岩石类型颜色边界与地质图岩性界线吻合较好。结果表明:通过植被与岩石-土壤光谱组分分离,结合高光谱遥感的光谱特征拟合,能够识别不同的岩石类型,实现植被覆盖区岩性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