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据海洋岛群基性矿物中岩石玻璃和熔融包裹体的成分资料进行了岩体的相关关系分析。资料的原始基础包括代表世界各地海洋岛群岩浆岩的45000多个分析结果。主要的注意力投向挥发性组分(H2O、Cl、F、S)含量,以及相互之间和与具有相似的不相干性程度的非挥发性元素之问的比例关系。分析得出,熔融包裹体的平均成分与取自包含挥发性组分岩石的玻璃的平均成分相吻合,考虑了岩石玻璃较大速度的分异(约20%)。  相似文献   
72.
锑矿简史     
《西部资源》2012,(5):51
锑矿的发现,约于公元前18世纪在匈牙利曾发现的小锑块,但在很长时间,人们并未真正地认识这种金属。1556年德国冶金学者阿格里科拉(G.Agricola)在其著作中叙述了用矿石熔析生产硫化锑的方法,但将硫化锑误认为锑。1604年德国人瓦伦廷(B.Valentine)记述了锑与硫化锑的提取方  相似文献   
73.
韦州矿区地处华北地台西侧与秦祁孤形褶皱带交汇处,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赋存丰富的焦性煤炭资源。通过对矿区煤的挥发分及煤类在垂向、横向上变化规律分析,认为韦州向斜东翼煤层沿倾向呈现深成变质作用,主要以肥煤和焦煤为主,而沿向斜东翼往南、转向西翼,煤层变质程度急剧增高,达到中高变质程度的贫煤和无烟煤.矿区西侧青铜峡-固原断裂西部深处有隐覆岩体存在,使煤层在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导致矿区西部煤的变质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74.
陈勇等同志为山东昌乐-临朐地区寻找无机成因天然气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线索,发表了"山东昌乐-临朐火山岩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及其意义"[1]一文,文中报导该区橄榄石、辉石矿物包裹体挥发分中单质氟(F2)含量(摩尔分数,xB/%)达4.76~20.70.单质氟如果存在,不仅对该文的目的意义是一种否定,且与橄榄石、辉石来源于地球深部强还原环境,矿物流体包裹体中存在多种大量还原性挥发分相矛盾.我们对单质氟的测定值有些质疑,今提出与陈勇等同志商榷.如有不当,恳请作者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75.
煤的挥发分产率是研究煤质,评价煤的工艺性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不仅能较好地反映煤的煤化程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煤的工艺性质。因此,在国际煤分类和我国煤分类,以及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煤分类中,大多以煤的挥发分产率作为主要分类指标。 煤的挥发分是在特定条件下煤的热解产物,它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煤的综合平均性质。而煤的挥发分的组成成分是十分复杂的,其组成成分与煤的性质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迄今尚未见到有关的研究报道。为了探索煤的挥发分产物中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笔者进行了  相似文献   
76.
小秦岭金矿流体包裹体挥发组分与金的矿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英兰  谢奕汉 《岩石学报》1994,10(2):211-217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矿物包裹体中挥发组分以H2O和CO2为主,还有少量的CH4、CO、H2、H2S等。富金矿石中包裹体的CO2>30mol%.CO2/H2O>0.4,而贫金矿石中包裹体的CO2<20mol%,CO2/H2O<0.2。前者包裹体的气体成分中含有较多的CH4、CO和H2等还原性气体.表明这种金矿的成矿流体以富含CO2为特征,CO2含量的变化对金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金矿石中矿物包裹体的CO2含量或CO2/H2O比值可以作为深部预测的主要判据之一,并应用于小秦岭金矿山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7.
运用电子探针系统地分析了西南三江地区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内8个与铜、金成矿密切相关的以及不含矿的喜山期富碱侵入岩中含水矿物磷灰石的成分。结果表明,岩体岩浆期磷灰石显示出富F而贫Cl、SO3、OH的特征,这种特点与环太平洋成矿带类似岩体磷灰石中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差异,体现了大陆环境斑岩铜金矿床岩浆挥发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8.
Cu和Sn在中酸性岩浆作用过程中地球化学行为明显不同,少见2种类型矿床与同一岩浆作用共生。滇东南个旧Sn-Cu多金属矿田矿床和燕山期岩浆岩联系紧密, Sn-Cu共生,都达超大规模,国内外罕见。目前对个旧矿田Sn-Cu共生控制因素探讨不多。本研究通过矿区二长岩、似斑状花岗岩及其中暗色包体和等粒状花岗岩黑云母电子探针分析,探讨区内岩浆氧逸度及挥发相组成特征,分析其与区内形成Sn-Cu组合矿床的关系。二长岩和似斑状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中的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等粒状花岗岩中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似斑状花岗岩和二长岩岩浆氧逸度较高,位于HM缓冲线附近,具较高Cl/F值;等粒状花岗岩浆氧逸度低,分布在NNO缓冲线附近,具较低Cl/F值,表明个旧矿田既发育高氧化及高Cl/F值岩浆,也发育还原及低Cl/F值岩浆。高氧化、高Cl/F值岩浆演化及出溶流体有利于形成Cu矿床,而还原、富F岩浆岩的形成与演化则更有利于形成Sn矿床。因此,个旧矿田Sn-Cu共生可能与区内发育2套性质不同的岩浆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79.
作者利用伯恩汉(C.W.Burnham,1979)提出的水在岩浆中溶解的热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热水花岗岩体结晶过程中挥发组份的演化。结果证明了钨矿床由岩浆热液形成的现实性.同时,由这种模拟计算所得到的成矿有利条件与成矿和不成矿花岗岩体的形成条件基本相符,说明这种研究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0.
以NBSSRM 95 1硼标准溶液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不同温度以及是否加入甘露醇的情况下浓缩硼酸溶液后硼的回收率和11B 10 B比值。通过分析硼回收率和11B 10 B比值随温度和甘露醇变化的趋势 ,初步得出了浓缩硼酸样品的较佳条件为 :在被浓缩样品中加入甘露醇并在 85℃左右的温度下进行浓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