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陈胜庆 《地理教学》2011,(19):28-30
在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下,低碳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里竞争与合作的焦点,并且也将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21世纪被称为低碳时代,随之而来的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低碳金融等等一系列的新概念与新名词不断涌现,低碳,已经从专家术语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的话题。同时,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运输、能源开发与利用、金融贸易等领域都出现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2.
大国力量均势与东北亚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冷战后,国际安全格局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出深刻变化。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将东北亚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平衡格局打破,随着21世纪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由欧洲大西洋岸向西太平洋,东北亚更成为新世纪大国力量角逐,寻求新的平衡的热点区域。我国地处东北亚的腹地,其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化与调整均对我国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分析研究东北亚地萄政治经济安全态势,有利于我国在新世纪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3.
政治生态学是西方人文政治地理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辩证关系的核心领域。城市政治生态学作为政治生态学的衍生分支同样经历了二十年快速的发展,这一领域尚未获得中国人文地理学界的系统关注。本文对西方文献中城市政治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研究议题以及近期前沿的学术争论和理论拓展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探讨。政治生态学分析方法批判和克服了技术专家治国论、新马尔萨斯主义、增长的极限等非政治视角的环境生态解释。理论溯源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继承了政治生态学的政治视角,但同时对政治生态学和城市研究两个领域中的自然/社会的二元对立提出了批判,以社会-生态混合体为理论出发点,打破并超越了城市-自然的对立和二元划分,通过研究自然的生产、循环与新陈代谢,将城市概念化为动态变化的社会-生态混合体,并揭露了城市环境的生产和社会-生态演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突出强调了社会-生态混合体演化变迁过程的政治经济学、政治过程、权力关系的分析对于理解不平等的城市环境的核心作用。近5年来,城市政治生态学研究在后结构主义理论启发下扩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生态学,拓展了理论溯源,丰富了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的解释,并产生了一系列围绕方法论上的城市主义、星球城市化、多地点方法论等的前沿学术批判与争论。  相似文献   
24.
本文探讨了西伯利亚地区在苏联解体前后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外经济联系;分析了俄罗斯联邦独立以来西伯利亚积极调整伙伴关系,强化与世界市场接轨,寻求扩大对外经济联系的新途径和开辟新的通道;论述了改造西伯利亚铁路问题已迫在眉睫,建设北西伯利亚铁路势在必行,以及西伯利亚水上通道和空运在其今后对外经济联系中将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提出了西伯利亚对外经济联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5.
成升魁  刘毅  杨林生  刘卫东  张丹 《地理学报》2012,67(7):1002-1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 资源和环境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30 多年来, 我国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但同时对世界经济和资源的依存程度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中国的快速崛起过程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如何从全球经济、资源和环境角度, 构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基础与战略, 如何建构能够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中国自己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 并参与全球共管, 是开展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26.
国家间地缘政治经济关系正在驱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边境地区首当其冲。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橡胶市场的强劲需求以及中南半岛与域外国家40多个地缘经济合作机制的实施,引起了包括中国与老挝(以下称“中老”)-中国与越南(以下称“中越”)边境地区橡胶林扩展种植在内的显著土地利用变化。基于此,利用Landsat影像构建的橡胶林落叶-新叶萌生期内植被-水分指数(Re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 RNVI)组合算法,获取中老-中越边境地区1990年代以来中老、中越地缘政治经济关键节点的橡胶林种植信息,进而揭示中老、中越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对其边境地区橡胶林扩展的影响及其国别差异。结果表明:① 在“替代种植”与边境农林合作等地缘政治经济影响下,中老-中越边境地区橡胶林种植面积由1992年的995.5 km2增加至2018年的5537.7 km2,增长近4.6倍,且呈明显的沿边性和跨境性;② 随着中老磨憨-磨丁口岸开通、中老北部九省合作机制构建等,1992—2018年,中老边境沿线30 km缓冲区内橡胶林种植面积从244.7 km2猛增到2080.6 km2,增长近7.5倍,其中,中国一侧增幅达806.7%,老挝一侧增幅为567.7%,近边境地区尤为明显;③ 随着中越关系恢复、“两廊一圈”启动与发展等,过去近30年,中越边境沿线30 km缓冲区内橡胶林种植面积由313.6 km2持续增加到1107.5 km2,增长超过2.5倍,其中,中国一侧增幅达378.0%,越南一侧增幅为140.3%,远边境地区增加较快。本研究有助于认识国家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对边境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促进边境地理(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