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兰州1960—2003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太阳辐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兰州站1960—2003年的太阳辐射资料以及据此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分析了近44 a来兰州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地面能见度和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初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很快;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光学厚度处于较高水平,平均为0.568;90年代以来,光学厚度有波动下降趋势,年下降0.006,且季节间差异有减小趋势。能见度夏季最好,冬季最差;80、90年代能见度有明显变好趋势,年增长为0.340 km;2000年以来又有下降趋势。总辐射和直接辐射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92年之前为下降期,1992年以来有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2.
起伏地形下黄河流域太阳散射辐射分布式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天文、大气、宏观地理与局地地形等因子对起伏地形下太阳散射辐射的复杂作用,将影响起伏地形下太阳散射辐射的天空因素与地面因素分开处理.通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模型和地形开阔度模型,综合考虑地面因素对散射辐射的影响;基于常规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建立的水平面散射辐射模型考虑天空因素对散射辐射的影响;依据各向异性散射机理,建立了起伏地形下太阳散射辐射分布式计算模型,探索出一条利用DEM数据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实现山区太阳散射辐射定量模拟的技术路线.以1 km×1 km分辨率的DEM数据作为地形的综合反映,实现了起伏地形下黄河流域1 km×1 km分辨率的太阳散射辐射分布式模拟.  相似文献   
23.
1961—2000年中国太阳辐射区域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中国122个辐射观测站1961—2000年的逐日地面辐射资料,同期729个气象站的逐日云量资料,分析了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年代际距平分布和变化。按照中国地理气候区域的特征并考虑年总辐射,将中国划分为5个不同的辐射区域。分析了各区近40 a来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①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年曝辐量在1961—1990年之间呈下降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最低值,以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区降幅最明显;在1991—2000年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年曝辐量有回升趋势,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回升最显著,但均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5区总辐射近40 a来下降率为:-1.24%/10a,-1.66%/10a,-1.60%/10a,-1.89%/10a和-1.93%/10a。②近40 a来散射辐射年曝辐量除东北无明显变化外,南疆和青藏高原有降低趋势,而南方有略微增加趋势;通过对云量的分析发现西北地区低云量略增加,而其他地区低云量和总云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5区总云量近40 a来下降率为:-2.99%/10a,-1.68%/10a,-3.10%/10a,-1.17%/10a和-1.01%/10a,低云量变化率为:-1.51%/10a,4.46%/10a,-1.47%/10a,-0.89%/10a和-0.75%/10a。最后对造成辐射长期变化的原因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4.
由卫星资料估算晴空大气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渭民  边多  郁凡 《气象学报》2000,58(4):457-469
根据光的多次散射理论 ,对水汽、气溶胶、臭氧、混合气体等实行辐射参数化处理 ;利用中国探空站资料和诺阿 ( NOAA)气象卫星垂直业务探测器 ( TOVS)资料反演的探空资料 ,由离散纵标法计算了大气各高度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并与此同时的和同站点位置的卫星可见光、红外测值进行统计回归拟合 ,建立卫星测值与大气中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计算模式 ,据此可以利用卫星资料估算太阳直接辐射和太阳散射辐射 ,这对于大气环境光学特性和大气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总辐射表夜间零点偏移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云  丁蕾  王冬 《气象》2010,36(11):100-103
总辐射表夜间零点偏移试验在夜间晴天条件下,采用室外平行对比法对不同型号的总辐射表的零点进行测试。通过数据分析,分别比较了黑白型和全黑型总辐射表、国产与进口总辐射表夜间零点偏移的大小,并分析了形成零点偏移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夜间晴天条件下国产总辐射表的零点偏移小于10 W·m~(-2)通过总辐射表感应面向下水平安装和加盖试验也验证了零点偏移确实是由"冷天空"所致。  相似文献   
26.
长江三角洲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杭州,上海,合肥)1961-2000年辐射资料的比较,根据中国气象局编写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对该地区年地面太阳辐射平均值进行计算,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及季节差异,并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重要城市杭州和南京的部分与地面太阳辐射息息相关的因子,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 a中长江三角洲地区4个代表城市总辐射长期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80s为谷值,谷值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后期总辐射变化趋势发生逆转,就所研究城市而言,1960s到1980s地面太阳总辐射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直接辐射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27.
该文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现投入运行的5种辐射表,对它们的工作原理、仪器安装、故障检测和排除进行了说明,为今后自动气象站辐射表的使用和日常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近几十年的观测证实到达地球表面的总辐射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即"全球变暗"现象),伴随这一现象的是其散射辐射比例的增加.很多观测表明散射辐射比例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植物光合生产能力,但其机理并不十分明确.本文采用三维建模方法,利用由田间原位测定的灌浆期水稻群体空间结构数据构建三维冠层模型,使用考虑了入射辐射几何特征的冠层三维光分布模型,模拟了冠层的光分布和光合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在入射总辐射一定范围内降低的情况下,水稻群体光合速率可因散射辐射比例增加而显著高于入射总辐射未降低时的值,其原因是散射辐射比例增加显著降低了群体中低于光补偿点的叶面积比例,同时显著提高了位于光响应曲线线性部分的叶面积比例.散射辐射比例的变化对冠层上部叶片的光强分布和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基于三维模型进行模拟其计算量巨大,本文采用高性能计算系统以并行机制构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9.
沈阳市太阳辐射状况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强 《辽宁气象》2000,(2):26-28
根据1993~1998年沈阳市太阳辐射观测记录,分析了沈阳市太阳辐射日变化及逐月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0.
利用MODTRAN3计算我国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根据光的多次散射理论-离散纵标法,利用我国国家一级辐射测站的大气廓线,计算出晴空大气观测波段不同高度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向下散射辐射。将模式输出的地面辐射值与地面辐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对不同高度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向下散辐射以及日变化进行了讨论。最终目的是直接由MODTRAN3计算我国辐射空白站的地面辐射值,以弥补我国辐射站稀少,时空分布短缺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