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539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阿拉善地区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阿拉善西部地区分布有一些眼球状片麻岩和条带状片麻岩,以往将它们作为阿拉善群的地层对待。本文研究表明它们是受到变形改造的正片麻岩。通过锆石LA-ICPMSU-Pb分析,4个样品分别获得了913±7Ma、921±7Ma、926±15Ma和904±7Ma的年龄结果。新元古代早期变形花岗岩的发现表明,阿拉善地区经历了新元古代早期(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的强烈改造,它们可能与祁连地块等相似,应属于不同于华北克拉通的独立的变质地块。  相似文献   
93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口沉积物有机碳、总氮、总磷、Fe、Mn、AI及孔隙水和上覆水体中营养盐、Fe、Mn的含量进行了测试,结合早期成岩模型及地球化学热力学分析,探讨了在河口环境中影响孔隙水营养盐和Fe、Mn分布的主要因素,并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孔隙水中NH4^+、NO3^-、PO3^4、H4SiO4和Fe、Mn的含量显著高于上覆水体。早期成岩过程是控制长江口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和Fe、Mn分布的主要因素。NH^4+剖面暗示长江口近岸和远岸海域存在两类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孔隙水Fe、Mn剖面暗示在河口环境中其是有机质降解的重要电子受体。在近岸海域MnO2可能是底部NH4^+ -N移除的重要机制。长江口孔隙水中低磷酸盐与铁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有关。通量计算结果显示NH4^+、NO3^-、PO4^3-、地SiO4、Fe和Mn向上覆水体扩散的通量分别为356—3074μmol/(m2·d)、-45.3~62.6μmol/(m2·d)、-0.3~1.7μmol/(m^2·d)、323—3172μmol/(m^2·d)、3.0~10.5μmol/(m^2·d)和35.7~439.5μmol/(m^2·d)。N、P、Si界面通量对上覆水体浮游生物所需营养盐的贡献分别为0.19%~1.65%、0.13%~0.14%和1.2%~12.2%,因此在考虑长江口区域浮游生物所需营养的来源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33.
彭鹏  许静  刘乐 《安徽地质》2022,(2):150-153
煤矿的地下开采会造成地面不同程度的沉陷,如道路和房屋开裂、耕地减少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本文以皖北地区为研究区,采用D-InSAR技术手段开展采煤沉陷早期识别方法研究,结合光学卫星影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可准确划定已形成的采煤沉陷区、正在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和未稳沉的采煤沉陷区,能够及时、全面掌握大范围区域尺度的采煤沉陷分布及发展态势,较早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在保护耕地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4.
对南昆山和克乌隆沉积盆地来说,油气田勘探和开采的主要对象是基底岩石。在越南南部陆架的现代构造中划分出2个沉积盆地:被渐新世昆山隆起隔开的克乌隆和南昆山盆地。在АлецсевЕГ(2003)的文章中,这2个盆地被看成是统一的湄公沉积盆地。对这2个盆地的地质演化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935.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的各生长指标可拟合为具有1~2个生长转折点的2~3段直线,其中全长、体长、体质量、肛前长、头长、吻长和体高可拟合为3段直线,眼径可拟合为2段直线...  相似文献   
936.
黟县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北东段,是该区侵入新元古代基底中面积最大的复式岩体.本文对黟县岩体开展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研究.该岩体可划分为两个侵入体,岩石类型分别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12±19 Ma和150.6±...  相似文献   
937.
高桥沟花岗斑岩体位于扬子板块北缘,属于汉南杂岩的一部分。锆石LA-M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794.4±5.7)Ma,为南华纪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高Si(75.78%~76.51%)、富碱(K2O+Na2O=7.78%~7.84%)、富K(K2O/Na2O=1.07~1.10),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REE为272.57×106,轻重稀土元素组之间分馏明显。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岩浆演化中晚期阶段,岩浆上侵过程中部分熔融沉积岩、火山岩物质。高桥沟花岗斑岩体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强力就位的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938.
洋中脊玄武岩(MORB)分离结晶深度是控制其成分变化以及洋壳增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海底扩张早期洋中脊岩浆分离结晶的最深深度,本文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85航次在加利福尼亚湾瓜伊马斯盆地U1550站位获得的玄武质岩浆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U1550站位岩心主要由拉斑玄武岩、辉绿岩以及辉绿岩捕虏体组成,其单斜辉石主要为普通辉石,透辉石次之。单斜辉石-熔体温压计计算得出U1550玄武岩单斜辉石结晶温度(1126~1170℃,误差±45℃)和压力(–0.5~5.4kbar,误差±1.4kbar)相对辉绿岩及辉绿岩捕虏体单斜辉石(1158~1212℃,误差±45℃;1.6~5.9kbar,误差±1.4kbar)均较低,结晶深度(0~17.8km)相对后者(5.3~19.5km)较浅。与全球其他洋脊段MORB单斜辉石相比, U1550单斜辉石具有更陡峭的冷却轨迹。综合研究表明,在海底扩张早期,扩张速率很可能均为慢速扩张,其岩浆结晶深度可超过10 km。这暗示着在海底扩张早期岩石圈地幔厚度很厚,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岩浆的终止深度也相对更深,导致岩浆结晶深度深,部分岩浆难以...  相似文献   
939.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含矿岩体受南北向深断裂控制,为辉长岩和辉长岩-辉石岩-橄辉岩两种类型。岩体韵律结构发育,由下而上基性程度不断降低。由于岩浆脉动侵入,韵律结构具多旋回性。钒钛磁铁矿矿层赋存于岩体中下部或韵律旋回底部,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嵌晶结构、镶嵌结构和海绵陨铁结构。岩体的 Fe_2O_3/FeO 比值很高。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氧逸度估算,岩体在熔融状态时处于氧分压较高的环境之中。熔融实验表明铁钛氧化物熔点高,结晶早。但是在相当大的温度范围,铁钛氧化物与造岩矿物同时结晶。矿床中单斜辉石与钛磁铁矿中的 Sc,单斜辉石与钛铁矿中的 MnO有良好的协变关系。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床不是岩浆晚期矿床,而是岩浆早期矿床。  相似文献   
940.
张林梵 《西北地质》2023,(3):250-257
中国黄土滑坡灾害频发且分布广泛,传统的地质灾害调查对于地处高位、形变特征不明显和隐蔽型的滑坡隐患难以有效识别,是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超前判识别地质灾害隐患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时序InSAR技术在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但如何更好地将InSAR技术融入到滑坡灾害相关研究中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以西安市白鹿塬西南区为研究区,在高精度三维倾斜摄影、ALOS-2雷达影像集等数据基础上,以时序InSAR技术反演得到104处地表形变明显区域;结合黄土滑坡易发指数、航拍影像和野外核查,快速识别黄土滑坡及隐患23处,其中包括新识别的滑坡隐患20处和在册的滑坡灾害3处,通过与传统地灾调查数据比对和实地调查核实验证了时序InSAR方法探测结果的优势和有效性,并构建了基于高精度InSAR和DEM数据的黄土滑坡隐患早期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