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3篇
  免费   432篇
  国内免费   534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1065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584篇
海洋学   215篇
天文学   145篇
综合类   200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42年   5篇
  1938年   3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6篇
  1934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日平均计算方法对气温统计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弄清不同日平均计算方法对气温统计值的影响,利用陕西6个基准站的定时气温资料分别进行24次观测与4次观测,以及4次与3次观测值计算所得日平均气温计算值的差异分析,并对1961-2010年的3次、4次、24次计算的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结果表明:24次气温定时值计算的日平均气温均值高于4次值,平均差值为0.13℃,标准差为0.39℃,两者差值在秋季较大.4次比3次日平均气温值平均偏低0.14℃,标准差为0.85℃,一年中,夏季差值最大.不同次数的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可引起月、年平均气温值0.2℃甚至以上的升降.24次气温值的使用可以使单站的气温增暖速率提高0.03~0.04℃/10a.但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的改变不会造成气温序列的非均一.  相似文献   
992.
贵州省日最高气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贵州省68站1961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共49年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贵州各站点日最高气温的夏季平均值和日最高气温>30℃天数的时间、空间特征,以及两日内最高气温变幅≥8℃的频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①贵州日最高气温夏季平均值大多<32℃。最热时段在省的东部和南部有2个峰值,7月中下旬最热,8月中旬次之,东北部和南部边缘该时段每旬有8-9 d日最高气温>30℃,但其中海拔较高的站点该日数较少;②西部最热时段仅有一个峰值,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省中西部盛夏每旬>30℃日数最多达到2 d,仅盘县、镇宁有时达到3 d;③两日内最高气温变幅>8℃的频数,以毕节、六盘水地区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从当年11月持续到次年4月均有显著变温,遵义铜仁地区频次最低,出现时段最短,仅在3、4月份出现,每月不到1次的8℃以上的变温。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期间低层西南风风速和雨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低层西南风风速变化表明西南低空急流具有日变化特征;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使得其对暴雨区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的输送也具有日变化,从而造成暴雨过程期间雨强在夜间增强白天减弱;低空急流及其输送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主要位于700hPa层附近.  相似文献   
994.
基于2013~2020年乐山地区9个国家自动站和136个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应用诊断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乐山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了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乐山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均频次和极值均呈增加的趋势,强度较为稳定,变率不大。短时强降水在3~10月均有发生,其频次月分布呈现出单峰型的特征,集中发生在7~8月,占全年的77.7%,7月下旬~8月上旬发生频次又占7~8月总量的49.8%。短时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呈单峰单谷结构,夜间发生概率最大,白天发生概率相对较小,22时~次日04时是短时强降水集中高发时段,虽然短时强降水在午后和傍晚的发生概率相对较小,但其强度较强,也应当引起重视。乐山地区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存在两级分化的特点,与地形关系密切,总体呈西南部和东北部少、西北部—中部—东南部多的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等地形因子显著相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山谷喇叭口、岷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及城市热岛区。   相似文献   
995.
梁锋 《地质论评》2023,69(5):1858-1868
7月9日—12日,以“天山联通东西 中亚共聚海内”,“绿色、创新、合作、共享——驱动丝绸之路矿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一届中亚-天山青年地质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青年工作委员会、新疆地质学会和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创办,旨在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贯彻新疆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聚焦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促进西部优势资源转化,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打造青年地质才俊交流成果、展现风采的区域性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同中亚国家地质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96.
李长明  唐波 《探矿工程》2013,40(7):45-48
以三峡库区奉节县黄莲树滑坡的破坏变形为例,以地表位移、降雨、地下水、库水位的监测为依据,综合分析研究了监测参数的变动和致灾因子相互作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关系,开展破坏变形机理探讨研究,总结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对滑坡的监测预警预报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且对其它以库水位涨落和降雨为主要致滑因子的滑坡的监测临滑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利用北京台(磁纬29°N)1975年12月到1978年8月期间的吱声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低电离层等效高度和高阶模出现率的初步结果,即:(1)等效高度,白天约为85公里,夜间约为100公里;(2)高阶模出现率,白天小于27%,夜间大于89%。并且还对地磁扰动的影响作了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8.
水资源评价中大气降水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阳市41处雨量站资料的统计,并利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各分区逐年降雨量系列以及多年平均降水量,进行频率利用配线法确定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利用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和最大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比值来分析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丙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盂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地区是四个主要的日变化显著区,青藏高原地区是垂直运动的负值日变化中心,其它三个区域的日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变化有反相关系,这种特征一年四季都存在,但各显著区域范围的大小,中心位置及环流日变化的强度随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青藏高原加热场日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季。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热带气旋登陆时间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Z1):160-165
利用1949~1999年<热带气旋年鉴>所给出的有关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登陆我国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登陆时间具有某些日变化特征.就全国而言,登陆时间在夜晚和上午时段的出现频率较大,凌晨04~07时和下午13~18时出现频率较小.这一出现频率的日变化分布特征在广东表现得最为明显,登陆我国其它地区的时间日变化不明显.分析表明,较弱的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强度减弱的热带气旋的登陆时间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