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地面气象常规仪器的零配件近年来十分紧缺,特别是虹吸雨量计的浮子。浮子是虹吸雨量计中最重要的零件,而浮子又最容易冻坏。例如,牡丹江地区2005年5月6~9日4d内,先是下了雨,后又转雨加雪、雪,绥芬河站的降水量近30mm。温度最低降到1.6℃,虹吸雨量计的安装时间和拆卸时间很难掌握,安装太迟或拆卸太早都可能影响到年度15个时段最大降水量的挑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造成浮子冻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旦浮子底部冻裂而又没有备份浮子,为了气象资料的完整性可采取巧焊浮子的方法,焊好待用,有了新的浮子再更新。  相似文献   
72.
殷志祥  孙明博 《测绘科学》2018,(4):38-42,65
针对如何有效控制、改正甚至消除不同区域与时段的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结果产生的影响,该文选取了不同区域内有代表性的IGS基准站1999—2003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解算,并详细分析了各测站坐标受高阶电离层延迟影响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测站的高阶项改正与测站区域地理位置的关系,并探究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最后从全球的角度研究了电离层高阶项改正对基准站坐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需要顾及高阶电离层延迟的影响,尤其是在赤道以及地球两极区域的精密定位,此外,需要顾及电离层变化活跃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李松  罗建芳  吴法伟 《水文》2008,28(1):47-50
分析建立了住于渤海湾地区的辽宁省兴城现代渔业园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选择时间段2005年8月29日研究区水位作为识别的初始流场,2005年9月7日的水位作为对比流场拟合水位,并进行间接校正参数,运用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8月28日时段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水位和流场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区地下水流状态变化的预报.  相似文献   
74.
陕西省中北部人工增雨适宜时段及层状云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统计分析了陕西中北部1991~2001年4个711雷达站附近15个气候观测站日降雨量大于等于5mm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及雷达回波特征。陕西中部适宜人工增雨的时段为2月10日至11月15日,北部为2月25日至11月10日。陕西降雨性层状云0℃层高度变化范围为3.63~5.03km,平均高度为4.65km,融化层强回波区厚度为0.4~1.0km。冷云、暖云降雪(雨)量级较小,不适宜大范围开展人工增雪(雨)作业。适宜人工增雨的稳定性层状云雷达回波特征为:PPI回波结构密实,范围大于30km,雷达回波强度大于等于30dBz,RHI显示云顶高度大于等于5.8km或者融化层明显,强度达30dBz以上。适宜人工增雨的混合性层状云雷达回波特征为:PPI有明显强回波中心,强度大于等于30dBz,15dB回波宽度大于等于25km,回波最大高度大于等于5km;或者融化层明显,雷达观测融化层下挂回波明显倾斜或呈锯齿型排列。  相似文献   
75.
赵洪武  孙利佳 《水文》2000,20(4):61-63
从分析单一条降水摘录的起、止时间与单个计算时段的起、止时间的关系入手,进行了分析归纳,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归为6组,在些基础上编写出了易于实现的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76.
郁淑华 《四川气象》2000,20(4):14-16
通过对可靠气象资料分析,发现盆东大洪峰出现在5-7月(汛前期)的机率明显比8-9月(汛后期)的高,这是环流形势明显差异造成的,从而提出了盆东的最佳蓄水时段,为用好水,管好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7.
郑峰  谢慷 《浙江气象》2000,21(2):8-10
运用排除法明确降水时段和非降水时段,然后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进行跟踪预测。本文运用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天气图对1998年梅汛期第一场暴雨进行短时预报研究,并对数值产品进行适当的订正。  相似文献   
78.
对陕西夏季的多雨时段和少雨时段做了初步划分 ,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与陕西夏季 1 0~2 0 d天气趋势变化规律 ,指出 :大气低频振荡在河套地区形成低频气旋流场 ,或河套附近有低频振荡所形成的低频气旋环流移经河套地区并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则陕西未来 1 0~ 2 0 d为多雨时段 ,如果大气低频振荡在河套附近生成低频反气旋流场或河套附近有低频振荡形成的低频反气旋环流移经河套地区 ,并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则陕西未来 1 0~ 2 0 d为少雨天气。  相似文献   
79.
传统上认为TEM的斜阶跃效应主要影响早期数据,其影响会随时间t的增加而减小,但笔者经过理论推导计算发现该结论不能严格成立.本文首先从TEM阶跃和斜阶跃电流的频谱差异出发,揭示了斜阶跃效应的影响机理为:将感应电动势由理想情况下阶跃电流激发的磁感应强度B对t微分,变为B对t的差分(与关断时间To相关),因此斜阶跃效应的影响由微分和差分之间的区别决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微分和差分,研究了斜阶跃效应对不同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它对晚期时段影响较小,对早中期时段的影响应根据u(To)的值进行判断.u(To)?1时,它主要影响早期时段,且随着t的增加其影响减小;u(To)?1时,它对早期影响较小、对“中期”时段影响较大,随着t的增加其影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u(To)接近于1时,其影响同样随着t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但对早期时段也有较大的影响.斜阶跃效应的影响并非绝对的随时间增加而减小,其主要影响时段,应结合观测装置、地电特征、关断时间、观测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0.
何卫平  周宜红 《地震学报》2019,41(3):277-288
针对地震动空间差异问题,以半无限空间内平面SV波入射为例,采用波动理论和叠加原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震动的空间特征。首先,分析入射波和反射波在空间内形成质点运动的叠加模式差异,并依此对空间域进行划分;其次,针对不同泊松比和SV波入射角情形研究叠加区与分离区的分界线控制情况;最后,对比分析不同空间域内的质点运动在峰值、持时等方面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当SV波入射时,叠加区与分离区的分界线通常由z3 (反射P波与反射SV波的分离线)控制;同时存在两种特殊情况,当SV波垂直入射时,分界线由z1 (入射SV波与反射SV波的分离线)控制,当反射SV波幅值为零时,分界线由z2 (入射SV波与反射P波的分离线)控制。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影响下,质点运动时程的形状具有水平不变性。三波贡献时段只出现在深度小于z1的质点的运动时程中,且持时随着深度的增加线性减少;双波贡献时段出现在位于叠加区内的质点的运动时程中,持时沿深度先增加后减少;单波贡献时段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加长,在分离区达到最大值。质点运动总持时随深度逐渐增加,在分离线z2和z3深度处存在两个拐点。在质点运动峰值方面,靠近自由面的叠加区质点运动峰值变化较大,深度较大的叠加区和分离区的质点运动峰值一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