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21.
昆仑山和北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两条重要边界山脉,其构造活动特征是理解高原形成与扩展的关键基础。目前研究认为,北祁连山第四纪以来构造抬升活跃,而东昆仑山北坡第四纪以来构造抬升是否活跃还存在争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地貌指标的角度出发,以两地地貌形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形态特征指标:面积-高程积分、山前弯曲度、河流陡峭指数、裂点以及河流纵剖面形态,对东昆仑山北坡和北祁连山北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东昆仑山北坡的面积-高程积分以及河流陡峭指数均小于祁连山北坡,山前弯曲度大于祁连山北坡。两地河流纵剖面形态也有较大差别,具体表现为东昆仑山北坡流域的河流纵剖面形态多为平滑下凹形态且鲜有裂点,而祁连山北坡流域的河流纵剖面形态较平直且裂点较多。且通过对裂点成因的讨论,东昆仑山北坡河流的裂点是由岩石抗侵蚀能力差异导致的,而非构造成因的裂点。所有证据都表明构造活动可能是导致两山脉之间地貌指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此外,两个区域的河流阶地特征和流域侵蚀速率特征也表明,东昆仑山北坡的逆冲断裂现已处于不活跃状态,指示北祁连山是高原东北部正在活动的主要边界。  相似文献   
222.
造山带和盆地是在时空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青藏高原内部晚三叠世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形成,对北缘的塔里木盆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盆地内部西昆仑山前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冲断构造变形,而这一冲断构造变形所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对后期侏罗-白垩纪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决定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山前露头区中生代地层分布详细的野外考察和盆地覆盖区钻井资料的整理,结合对盆-山结合带清晰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开展西昆仑山前的晚三叠世古构造特征及侏罗-白垩纪沉积充填过程研究,以期揭示晚三叠世的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西昆仑山前地区发育晚三叠世前陆褶皱冲断带,冲断带根部发育基底卷入构造,锋带发育叠瓦状构造;古生界受逆冲断裂控制,形成一系列的北陡南缓的背斜隆起,冲断带前锋位置与新生代构造前锋位置相近。三叠纪末古地貌形态由于特提斯造山带的强烈隆升,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地貌形态,但是褶皱冲断构造带受地表风化剥蚀作用,背斜核部形成南缓北陡的古隆起,而断层破碎带形成南陡北缓的洼地,是侏罗系发育前的基本地貌格架。早侏罗世受特提斯造山带造山后伸展的影响,西昆仑山前发育4个箕状断陷,控陷断层发育于古造山带一侧;受大型控陷断层的影响,在断陷内部呈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断陷内侏罗系逐渐向北部斜坡超覆。晚三叠世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与早侏罗世断陷叠加形成的古地理格架一直控制了侏罗纪-早白垩世的沉积,直到晚白垩世沉积时才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3.
西昆仑山A型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姜耀辉  杨万志 《地质论评》2000,46(3):235-244
西昆仑山发育一条醒目的A型花岗岩带,空间上与库地幔台展布范围相一致;它形成于印支晚期,与海西晚期Ⅰ型花岗岩共生;岩石相对富碱、LREE、Y、Nb、Zr,贫A1、Mg、Ca、Ba、Sr及过渡元素,又以SiO2含量范围宽(66%~77%)为其显著特色,与澳大利亚东部ChaelundiA型花岗岩极为相似。研究表明,花岗岩属A1型,形成于造山晚期相当稳定的拉张环境,是在岩石圈拆沉过程中侵位的。  相似文献   
224.
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上游地区冰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建成  何元庆 《冰川冻土》1990,12(4):319-325
  相似文献   
225.
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晚古生代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对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地区的辉长岩时代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辉长岩侵位于早泥盆世,属钙碱性系列,有向富镁方向演化的特点,岩石稀土总量为28.9×10-6~154×10-6,(La/Yb)N=4.1~5.1(>1),显示岩石轻稀土富集的特点(LREE/HREE=3.52~5.60),岩石的Sm/Nd=0.23~0....  相似文献   
226.
美丽青海     
韩国元 《地理教学》2014,(13):F0002-F0002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省,中国最大的湖泊也在青海省。  相似文献   
227.
Lower Permian formations within the Buqingshan Mountains (A'nyemaqen ophiolitic zone, eastem sector of the eastern Kunlun) were formed in the following paleogeodynamic environments (from north to south) : ( 1 ) shelf and slope of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a marginal sea; (2)partially Permian metamorphic rocks of subduction-accretion complexes and volcanogenic rocks of an ensimatic island arc, of the age limited from above by the Asselian - Sakmarian; and (3) an island are slope and oceanic trench. Subduction-accretion complexes and the island are volcanites are overlain with a sharp angular unconformity by a carbonate-conglomerate sequence, which presents as local molasse of the Early Permian age. Based on fusulinids from the basal limestone, the age of the local molasse is first defined as the Yakhtashian-Bolorian, i.e, Artinskian-Kungurian (?).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initial closure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within the eastern Kunlun corresponded to the Sakmarian-Yakhtashian (Artinskian) boundary, whereas in the western Paleotethys sector (Northern Pamirs) the closure occurred considerably earlier, prior to the Late Bashkirian. Thus, the idea that the Paleotethys in the eastern Kunlun reached its maximum width in the Permian, is highly questionable. During the Early Permian the A'nyernaqen branch of the Paleotethys intensely decreased. Beginning from the Bolorian (Kungurian) and up to the end of the Permian this branch represented its relict in the form of a marginal sea depression. It may be suggested that the Paleotethys closure in the A'nyemaqen took place gradually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and covered a long period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terminal Early Permian.  相似文献   
228.
吴峻  兰朝利  李继亮 《地质通报》2005,24(12):1157-1161
木孜塔格蛇绿混杂岩沿东西走向的木孜塔格一鲸鱼湖断裂断续出露有变质橄榄岩、堆晶岩、火山岩及其上覆的硅质岩,彼此呈构造接触关系。其中,火山岩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构成。野外观察曾认为火山岩属于蛇绿岩的一部分.但火山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其富集LREE、Cs、Ba、Th、Pb贫Nb,Ba/Nb、Ce/Pb、Cs/Rb、Ba/LaNb/Ta分别为18.59-102.82、1.42~8.13、0.10-0.49、11.76-51.79和6.22-13.58,TiO2含量1.64%-2.09%。这些特征表明该火山岩为形成于较成熟岛弧环境的火山岩而非蛇绿岩成员,也指示木孜塔格地区曾经历了与今西太平洋边缘近似的演化过程,可能形成了较成熟的沟-弧-盆体系。  相似文献   
229.
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带东段几何学与运动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脉的西部发生Ms8.1级地震,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沿袭衔存东昆仑断层从西向东延伸350km左右,直至昆仑山口以东逐渐消失。地震破裂带东段(即昆仑山口段)长约90km左右,破裂带宽度10-30m,根据不同地段地表破裂带几何轨迹结构、位移和变形差异,昆仑山口段地震破裂带可划分为4个次级段。其几何轨迹结构样式可分为3类:(1)双重主破裂连接结构;(2)单主破裂弧形扩展连接结构;(3)无破裂连接结构。根据主断面擦痕、破裂带两侧横向冲沟位移标志和分支破裂变形组合关系判断,主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大多数分支破裂(R断层)则表现为左旋走滑兼张性;破裂带最大左旋位移4m左右,破裂带表现为脆性变形、以破裂扩展、块体位移为主,从西向东变形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表现为地震破裂东延扩展前锋特征。  相似文献   
23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的强震趋势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万正  乔慧珍 《地震研究》2002,25(2):100-107
对我国大陆及邻区与西部地区1895年以来各地震期中地震能量主释放段分别进行了分析,各时期地震能量的主释放段的时长,均为7-8年;并利用各地震期累计地震频度的指数型分布模型分区拟合,得到各时期增长率;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在川、滇地区发生强震的几率,最后对强震趋势和了预测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