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0篇
测绘学   46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9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中国测绘》2005,(3):81-81
河北省第二测绘院是全国首批获得甲级测绘资格的单位之一。系河北省测绘行业的重点骨干队伍。主要承担国家等级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工程测量、地籍和房产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量、各类测绘应用软件的开发、GIS及各类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立、村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等。1999年获得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获省测绘行业“十佳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82.
张杰 《地下水》2006,28(4):76-79
传统直流电法勘探方法,在地下水研究中应用于寻找水源、确定地下水的开采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杏花村镇供水井位勘测,详细介绍了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方法,并对测量资料进行了解释,提出了确定供水井井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83.
浅论《村镇规划标准》在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简要阐述了《村镇规划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小城镇规划时应要考虑的有关事项。  相似文献   
84.
李智  刘劲松 《地理学报》2021,76(4):939-954
科学认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村落转型过程和规律,是落实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历城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从聚落空间、经济形态、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探讨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冀南平原农业村落转型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表明:① 农业村落建设用地规模显著增加,住宅用地不断扩展,工业用地沿村落边缘扩张,聚落空间转型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扩张、加速重构三个阶段;② 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农户非农收入占比逐渐增加,农户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趋势显著,村落经济形态转型经历了生计农业、农户兼业化、农户非农化与兼业化三个阶段;③ 村落社会网络不断开放,村民社会生活不断重构,村落社会生活转型经历了传统村落共同体、职住空间分离、聚居关系重塑三个阶段;④ 自然禀赋、行为主体(村委会、农户、企业)、城乡互动、政策环境分别是农业村落转型的基础性约束力、内部推力、外部拉力、方向调控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农业村落的转型成长。研究提出了新型“村镇共同体”理念,为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破解中国农业村落转型发展困境,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5.
从理论上讲,城镇化进程应是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过程。然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浪费严重。2013年末,城镇化率达53.7%,然而5亿亩建设用地中村镇建设用地占3.7亿亩,城市建设用地占1.3亿亩,村镇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2.85倍。由此可见,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巨大空间是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以长沙县为案例,分析了当前农村居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农村集中居住应当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7.
虹关,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是清代几个徽墨生产比较集中的村镇之一,素称徽墨名村,隶属婺源县浙源乡。虹关地处皖赣交界、春秋吴楚划疆之地,地理位置在北纬29.5°,东经117.8°,是婺北的交通要塞,一条徽饶古道从这里通过,有楹联曰:"吴楚镇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  相似文献   
88.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164,自引:24,他引:140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①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② 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③ 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④ 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9.
针对村镇数字化管理的实际需求,本文研究并实现了包括数据建模、标准化处理、分级分类及地理编码统一、分类代码转换、属性结构规整、一致性处理和对象化处理在内的一整套数据整合方法与技术流程,并以北京市吴雄寺村为例,对该村多源数据进行了空间化整合,实现了北京市吴雄寺村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构建,因此本文阐述的数据整合技术今后可以在我国更多的村镇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0.
GIS在村镇社区数字化管理建设中起十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当地的综合发展。本文介绍了基于GIS的村镇社区数字化管理对政务管理、产业发展和社区服务的提升作用,指出了基于GIS的村镇社区数字化管理的优点与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