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松嫩盆地地下水水质评价图的编图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我国现行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为主要依据,结合松嫩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和水质与地方性疾病密切相关的特殊情况,对《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订,采用国标推荐的方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整个盆地的地下水质量等级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松嫩盆地地下水水质评价图》,该图由《地下水水质级别分区图》(主图)、《主要开采含水层天然有害组分浓度分布图》和《地下水人为污染有害组分超标范围图》(辅助图)、《水质动态曲线图》三部分组成,该图在内容上突出反映了主要开采含水层的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同级别水质和地下水有害组分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2.
宁夏河东沙地近百年来气候背景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贺兰山树木年轮指数与河东沙地盐池代表站的年降水量及气温距平建立相关关系,对河东沙地近百年的降水量及气温距平序列进行拟合延长,分析河东沙地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大趋势。同时利用河东沙地范围内6个代表性站气象资料,对近50年来河东沙地气候变化特征作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河东沙地在30年代之前为干冷期;30年代以后逐渐向暖湿方向发展,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以后是一个典型的寒冷湿润时期;60年代以后是一个相对干冷时期;80年代中期至今是近百年里的一个相对干暖时期。另外,在河东沙地不同时间、不同方位上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空气相对湿度及平均风速均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3.
基于专题图形库系统的科尔沁沙地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永平 《地理科学》1998,18(1):32-38
以科尔沁典型沙区土地类型专题图形库为基础,对科尔泌地区30年来沙地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该区由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50-70年代是沙漠化迅速发展时期;70-90年代是沙漠化发展加剧阶段;若减弱人类干扰或在人类帮助下,生态仍具有恢复性。  相似文献   
84.
魏兴琥  刘志民 《中国沙漠》1996,16(4):422-427
在海拔3810m的西藏日喀则河谷沙地上,引进P2、郑杂5号和金龙宝3个西瓜品种,采用小拱棚、地膜加盖帽子棚和露地3种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了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小拱棚和地膜加盖帽子棚技术栽培西瓜完全可以成熟,露地西瓜不能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85.
大兴沙地草本植被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  宝音 《中国沙漠》1995,15(3):237-240
在分析植物群落和生态因子数据的基础上,利用PCA排序、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技术,描述了大兴沙地草本植被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数量地表达了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小于0.001mm颗粒含量和土壤全P含量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86.
采用人工模拟试验方法研究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油蒿在高浓度CO2条件下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土壤干旱胁迫使油蒿生长与生物量下降,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负面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对油蒿的生长发育起到“施肥作用”;虽然在高浓度CO2条件下发生土壤干旱胁迫对油蒿的影响也是负效应,但CO2的“施肥效应”依然存在,“施肥效应”的生理机理是CO2浓度升高提高了光合作用速率。  相似文献   
87.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原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入手,分析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原因,进一步证明了:沙漠化主要是人造成的,也只有人类才能够控制它。  相似文献   
88.
用施能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分别找出典型夏季风强弱年1961和1980年,分析水平风速、假相当位温、高度等的逐候变化特征与盛夏季节松嫩流域逐候降水量的关系。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弱对松嫩流域盛夏降水量有显著影响。在强夏季风年,较大的南风、较高的假相当位温、较深的东亚大槽使降水持续偏多。同时还发现,无论夏季风强弱,假相当位温高值总是与多降水相联系。  相似文献   
89.
根据一系例地表景观指征将沙漠、沙地分为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四种类型.据此标准以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我国1:10万比例尺的砾质戈壁和沙漠、沙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全国有砾质戈壁387,347km2,有沙漠、沙地1,242,301 km2,其主要以流动沙(丘)地为主,占41.46%;其次是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地,分别占24.21%和20.38%;固定沙(丘)地最少,仅占13.94%.全国沙漠、沙地分布在28个省区的719个县市的不同生物气候带,有62.33%分布在极干旱区,以流动与半流动类型为主;有21.94%分布在干旱区,固定半固定类型超过流动半流动类型之和.有8.78%分布在半干旱区,也以固定半固定类型为主.有6.78%分布在半湿润区,绝大部分是固定类型.有0.15%分布在湿润区,以固定半固定为主,但流动类型比例高于半流动与半固定类型.  相似文献   
90.
《干旱区地理》2021,44(4):1083-1092
干旱区湖泊是环境变迁中最为敏感的地理实体之一,因此一直是历史沙漠地理研究中的重要载体。清代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佟哈拉克泊又称清湖、青山湖,其定位及所纳河流今天仍有争议。通过运用古今地名定位、史料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方法,判断佟哈拉克泊位于今天的靖边县宁条梁镇以北的平坦地带,所纳河流应为今天的红柳河,在清末以后逐渐消亡。毛乌素沙地是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典型地区,佟哈拉克泊的消失跟小冰期气候背景下清代禁留地放垦、伙盘地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佟哈拉克泊的复原与演变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