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1 毫秒
91.
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产业对沙漠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更是迎来新的契机。结合数理统计以及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内外资源条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毛乌素沙地降水有所增加,风速逐渐减小,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逐渐改善。(2)毛乌素沙地土地、光热、水、旅游及政策等资源条件具有明显的优势。毛乌素沙地逐渐改善的自然环境以及优势资源可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92.
呼伦贝尔沙地风蚀坑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呼伦贝尔沙地现代风蚀坑表层沙质沉积物与坑后沙丘垂直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讨论了坑后沙丘剖面的形成过程及风成沙粒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风蚀坑表面及坑后沙丘剖面沉积物粒径以细沙和中沙为主;风蚀坑表面沉积物粒径及分选参数在风蚀坑各部位呈现波动式变化;平坦草地上的现代土壤与坑后沙丘下伏古土壤为同一层。基于粒度和沙丘移动过程综合分析,认为坑后沙丘剖面中风成沙粒度的垂向变化与沙丘在堆积和移动过程中剖面在坑后沙丘相对位置的变化具有紧密联系,密集采样得出的剖面中风成沙粒度的垂向变化是否能直接指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3.
松嫩平原西临大兴安岭东麓的丘陵台地,北部和东部以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外围的山麓、丘陵台地为界,南部是以松辽分水岭为主的隆起带。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带,位于松嫩盆地之中。该盆地以周边的分水岭为界,包括盆地边缘的山区、低山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台地、平原和低平原,面积为23.13×104km^2。松嫩平原以低丘陵、台地前缘和山前倾斜平原为界,含220m等高线以下的土地面积,为9.27×104km^2。  相似文献   
94.
孙化江  李丽华 《地下水》2000,22(1):35-38,46
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松嫩低平原地下潜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天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对开采现状进行了潜力分析,针对农业进行了开发利用分区,研究了合理的井距和井深,提出了开发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
吕书君  田广玉 《地下水》2007,29(4):45-47
通过对陕北毛乌素沙地不同农业措施土壤水分的观测分析,揭示出沙区土壤水分受补(灌)水量与农业措施如地下衬垫与地表覆盖的双重影响与控制,地下衬膜和地表覆膜抑渗、抑蒸保墒效应促进了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有效循环,增加了耕层土壤贮水量,加大植物可利用的土层水分,从而使苜蓿增产,并可节水32%~40%,为沙区推广地下衬垫(膜)与地表覆盖(膜)节水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7.77ka、7.57ka、7.39ka和2.39ka以后;活化的时间分别为距今57.08ka、52.50ka、13.65ka、13.13ka、7.20ka前后、2.39ka以前和0.29ka以来。在10.97kaBP、10.04kaBP、9.81kaBP和8.67kaBP前后沙地处于气候干湿交替时期。全新世期间,浑善达克沙地在距今8.74~8.72ka、7.79ka前后,沙丘活化;5.69kaBP、4.25kaBP、2.75kaBP、1.53kaBP和0.71kaBP前后,沙丘处于相对固定阶段,0.15kaBP以来,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晚第四纪气候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变化可能是两个沙地沙丘活化与固定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7.
利用雷达回波图像,结合常规天气图资料,对1998年8月10日发生在松嫩流域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论可供预报业务参考。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奈曼旗中部不同沙地土壤剖面特征和有机质含量分布的分析认为:灌溉农田土壤具有8层结构,沙层与粘土层交错叠置。旱作农田土壤虽然也具有8层结构,但是只有一层粘土,撂荒地土壤只有3层,而且完全是沙层,保水保肥性能最差。此外,灌溉农田土壤0~30 cm土层的有机质的含量约0.712 g·cm-3,旱作农田和撂荒地相应土壤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只有0.403g·cm-3和0.420 g·cm-3。同一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9.
张华  李晓云  荔克让 《中国沙漠》2000,20(Z2):141-145
油桃设施促早栽培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高新农业技术,为了促进油桃设施栽培在豫北沙地的稳步发展,使之成为沙地高效开发的果产业之一,本文根据果树设施栽培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借鉴国内油桃设施栽培的成功经验,结合豫北沙地自然、社会经济的状况,建立沙地油桃高效设施栽培模式,提出适宜的设施类型、结构,适栽品种,配置模式,栽植密度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0.
肖生春  刘发民  李晓云 《中国沙漠》2000,20(Z2):150-152
采用硬枝嫁接、绿枝嫁接、绿枝压条、硬枝扦插技术实现了沙地劣质葡萄园的换优建园和优质苗木的快速繁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