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一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对自然环境具有改造作用。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是文化与环境持续存在的原因。本文通过深入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地区的元阳县哈尼族地区的调查,提出和分析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一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并探讨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两者梯田景观的关系,证实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2.
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人地系统演变历史的重建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考古研究表明,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全新世以来先后演绎了多期古文化,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利用野外考古材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本区文化景观的演变历史;利用土壤剖面、古土壤年代数据、文化遗址中的碳屑显微结构等证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复原了本区自然景观的演变历史;详细探讨了全新世以来本区人地系统的耦合演变进程,揭示了本区人地系统演变的时历史规律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3.
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的文化景观格局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胡金明  崔海亭 《地理研究》2002,21(6):723-732
考古发现表明 ,西辽河流域自历史早期以来 ,先后演绎了多期文化 ,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考古调查资料 ,在典型考古遗址、教来河流域、敖汉旗三个空间尺度上建立了本区历史早期文化景观的DEM模型 ,分析了赤峰全境历史早期文化遗址点的水平分布格局 ,从四个不同的空间尺度探讨了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 ,概括出本区历史时期文化景观垂向变迁和水平变迁两种模式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区人地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SMA-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SMA-橡胶支座是一种由叠层橡胶垫和形状记忆合金(SMA)复合而成的新型隔震支座。阐明了SMA-橡胶支座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机理,通过SMA-橡胶支座实物模型的伪动力试验,考察了支座的水平和竖向刚度、耗能能力和等效阻尼比,研究了位移幅值、加载频率、竖向荷载等参数对支座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MA-橡胶支座工作性能稳定,耗能能力较强,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隔震装置。  相似文献   
85.
多向地震作用下隔震配电建筑物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国首例将隔震技术应用于变电建筑物的工程———西安市330kV西北郊变电站110kV配电楼工程,研究隔震结构在多向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并把计算结果与单向地震作用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本工程采用隔震技术是可行的,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偏心扭转效应,使屋面层及楼面层的运动规律趋于一致,建筑物整体趋于平动,同时还可显著降低上部结构及电气设备的地震作用,并且在多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果比单向地震作用时的隔震效果更加合理。目前该工程已竣工投产,本文工作将为隔震技术在电力系统的更广泛应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6.
组合橡胶支座及橡胶支座与柱串联系统的水平刚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基础隔震建筑中应用的叠层橡胶支座都是等截面的,其水平刚度是以遭遇强烈地震为依据设计的,当遭遇中小地震时水平刚度将偏大,致使上部结构的减震效果比遭遇设计地震时明显减小,而由两个不同截面橡胶支座组成的组合橡胶支座在不同强度地震时均能发挥较好设计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87.
为了减少地震时相邻建筑间相互撞击造成严重的结构损坏,运用Lyapunov法作为控制算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对半主动控制以及两种混合控制方案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经过研究发现,混合控制策略在缓解地震响应方面比半主动控制更有效。选取适当的混合控制能够减少支座位移,从而有效防止冲击。另外,通过参数学习发现增加隔震阻尼和强度会导致基础剪力增加和支座位移减小,选择适当的参数值,能够保证响应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88.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特征的集中体现,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的研究是对林盘本质的认知和解读。根据文化景观的关键特征,基于文献与实地考察,综合运用问卷与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借助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客观地明晰了林盘文化景观的结构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基因”理论,以川西林盘的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遗传信息的表达,以及基因所属位列、功能性和重要度2个层面进行了相应的分类,进一步阐释了识别与提取的方法与流程。同时,在土地利用数据、卫星影像及地理信息数据电子地图等资料的辅助下,以新津、温江、崇州林盘群系与鱼子孔、龚林盘和胥家院子聚落单元为例,进行了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归纳梳理出其共性基因、个性基因,并提取出民居、渠系、林地等主体基因,菜地、井等胞质基因、石笼、平桥等附着基因和治水工程、移民文化等调节基因。  相似文献   
89.
李巍  杨斌 《地理研究》2019,38(4):784-793
地名是特定空间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村落地名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多元文化信息,也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研究村落地名的空间格局、生成机制与保护策略,对于传承乡土文脉具有深远的价值。以甘南州夏河县藏族村落为例,应用GIS核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地名的空间格局,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解读了藏族村落地名的类型和生成机制。研究表明:以文化型为主、自然型为辅、复合型补充的地名体系是藏族村落命名的基本范式;映射出深厚的自然性基因、恋地性基因、记述性基因和关系性基因等文化景观特质;环境指向、族源沿袭、信仰认同和区际交融是藏族村落地名生成的源发力量。制定地名保护名录、建立地名标识系统是藏族村落地名保护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0.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是解读传统聚落景观蕴含的深层次地学特征的重要切入点。然而该理论目前尚未从符号学的视角探索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对此,本文首先从符号哲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① 文化景观基因是宏观的聚落意象与微观的细节特征、物质外观表征与内在文化寓意、整体性特征与局部自我更新、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优势性与内涵丰富性的辩证统一;② 文化景观基因有着多样的形态特征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具有非线性、自组织和自迭代的重要特征。其次,论文探索了文化景观基因符号机制的概念,论述了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特征、分类和相应的表达方法,明确了构建文化景观基因符号的理论依据。最后,运用VC#.net程序语言开发了文化景观基因符号库原型程序,并给出了相应的实例。本文研究工作表明,开展文化景观基因符号机制的探索,对于完善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理论,促进文化景观基因资源的数字化等深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