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正8月19日,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召开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学习传达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大会。会议学习传达了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近期重点工作。会议指出,这次全委会以"三个扎扎实实"为着力点,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脱贫攻坚、推进民族地区发展三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是省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92.
广西旅游地学资源丰富,在区位,成景条件,景观种类数量,质量,旅游业的形势,开发程度,客源市场,旅游产品,研究水平等特色明显,如何变资源为效益,必须从发展方向与总体目标,重点区建设模式,开放力度,设施配套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认真研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393.
以皖南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主体功能县域旅游地乡村多功能研究框架及其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比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乡村多功能差异特征、影响因素、类型模式,并提出提升路径。结果发现:① 2006—2017年,不同功能结构在各类主体功能区差异明显,旅游休闲功能比重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比重不断下降。② 乡村多功能由重点开发区向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梯级递减且差距不断扩大,不同主体功能区乡村多功能扩散收敛和功能强度格局基本吻合。③ 重点开发区乡村多功能演化为城镇带动型,主要受城镇辐射、产业结构、人口集聚的影响;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多功能演化为农业现代型,主要受自然条件、政策调控、技术应用的影响;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多功能演化为旅游发展型,主要受旅游发展、生态资源、市场需求的影响。④ 基于乡村多功能测度结果,识别7类极化发展型和4类主导发展型县域,并从主体功能区城乡融合角度建议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94.
哈尼文化区的特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探讨了哈尼文化区及其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和功能。结果表明:共同的民族语言,生活地域,经济生产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形成了具有哈尼族特色的哈尼文化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区文化景观的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由森林,村寨和梯田3个系统组成,在空间上形成林-寨-田沿等高线分布的格局,具有保持水土,获得清洁水源,提高农产品,维持系统稳定等功能,是人地和谐共处的持续景观和持续农业的活样板。  相似文献   
395.
396.
论旅游地形象系统的层次性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旅游地形象是一个形象系统,该文从地域的角度提出了旅游地形象系统层次性的表现:地区形象,地段形象与地点形象,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旅游地的背景形象与前景形象,论述了旅游地形象层次的转化规律及其在地区旅游发展与规划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名文化是以地名为载体,通过地名的形成、变迁、结构、内涵等因素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是地名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民族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发展与变化。"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398.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海省第一大城市,亦是整个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西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宁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  相似文献   
399.
尹铎  卢薇  朱竑 《地理学报》2024,(2):534-548
人与动物的互动实践已成为人文地理学者探索人地关系的重要研究议题。以四川大熊猫基地为案例,基于“魅力”概念,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游客与明星动物在旅游活动中的邂逅,并揭示在此旅游过程中动物的能动性发挥与游客的多物种间的旅游体验。研究发现,游客与大熊猫的邂逅发生在不同空间情境下,其多样性是旅游地设计并刻意安排的商品化结果。大熊猫的魅力之于差异化的空间情境往往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1)在实体展示空间的“前台”中,大熊猫的生态魅力与美学魅力能够激发游客观览时的天然好感,旅游地对其进行利用以维持大熊猫旅游的不竭热度;(2)旅游地所构建的虚拟展示空间则提供了无法直接观览到的大熊猫生物学特征与生命历程,使游客与大熊猫邂逅形式得以补充与丰富;(3)而在实体展示空间的“后台”中,旅游与公益教育相结合,游客被允许接近大熊猫的生活空间,建立起基于肉身魅力的更深层次的亲密邂逅。总体看,大熊猫的魅力不仅塑造了游客的多物种间的旅游体验,而且还构建了游客对于四川的地方认同。研究以空间视角探究了人与动物互动所营建的关系网络及其映射的权力运作机制,为探索旅游情境下的人与动物关系提供...  相似文献   
400.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从旅游发展、旅游培训教育、旅游参与、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大等喊傣寨社区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状况。结果表明,大等喊傣寨的社区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水平整体上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乡村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因此,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