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发展研究基地是以满族文化资源和发展前景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性研究基地,由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沈阳师范大学共建。基地成立四年来,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实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基地的持续性发展,我们应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科队伍建设,协助各级政府机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立法,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经济资助和舆论支持,强化满族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整合,加强与省内相关文化产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国内外满族文化信息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512.
朱晓红 《中国地名》2010,(11):18-19
地名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其命名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风格。可以说,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见证了一方百姓生存、发展的历程,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记载着人类探索世界、征服自然和发展自我的辉煌历史、民族的变迁和融合、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见证了历史,昭示着未来,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经济、  相似文献   
513.
联系民族县域旅游发展实际,建立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资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由1个目标层、3个维度层、15项Ⅰ级指标和65项Ⅱ级显性指标组成,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层级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下Factor模块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典型实证对象,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定量检验.结果表明:在资源维、经济维、环境维和3维度综合评价中黔东南州民族县域旅游发展与各自旅游资源空间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环境发展、旅游综合发展的实际状况均相符,证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较强的普适性和推广性,评价方法科学.  相似文献   
514.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侯国林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10,29(10):1802-1813
建立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以周庄、同里、西递、宏村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参与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旅游规划与决策参与度是影响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总体参与度的关键性因素;(2)西递处于社区高度参与状态,周庄、同里、宏村处于社区中度参与状态,四个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西递>周庄>同里>宏村;(3)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的程度偏低,成为影响社区参与度总体得分和社区参与层次的主要原因;(4)导致社区参与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传统村镇旅游地在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区旅游制度和政策、社区形态与旅游资源属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15.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地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多时段遥感影像,探讨了近30年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格局的演变。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1977、1987、1998、2004、2007年5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分析,证实了研究区的景观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植被景观稳定增长,人工景观逐年递减,建筑景观存在波动;1977~1987年斑块破碎化程度加深,1987~2004年破碎化减轻,但2004年后破碎化又有所加深。(2)揭示了旅游开发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在旅游开发初期,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在旅游开发成长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反而减轻;而在旅游开发巩固期,景观的破碎化又有所增加。但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景观多样性在减少,优势度在增加。(3)揭示了影响景观空间格局的首要因素是农耕活动,其次是接待设施建设,最后是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516.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史春云  张捷  尤海梅 《地理研究》2008,27(3):703-714
以世界遗产地九寨沟和庐山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复核效度检验、因素恒等性检验发现,游客感知理论模型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均值模型研究发现,除了服务感知结构变量,游客对九寨沟的资源和社区态度感知都显著优于庐山,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也好于庐山,因此九寨沟具有更突出的旅游竞争力。本研究拓展了旅游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研究方法,创新地将结构方程均值模型成功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建立社区态度结构变量,定量测度了社区利益主体与游客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显示旅游地建设不能忽视社区各利益主体对游客和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517.
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楚义芳 《地理学报》1991,46(4):396-404
旅游地开发评价是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初步探讨了旅游地开发评价的方法论,并尝试建立中国旅游地开发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518.
●地名是地图的重要要素。●地名的称谓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作为历史产物的地名,根据“名从主人”的国际惯例,往往是确认领土主权归属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地图产品上规范地标注地名,是国家版图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19.
云南腾冲胆扎村傈僳族民族生态史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傈僳族与全国的所有民族一样,其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笔者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及半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体验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云南腾冲的胆扎村就傈僳族的民族生态史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胆扎村傈僳族人口、社会经济、耕地利用方式、生产方式、林权、森林经营方式和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与社会变革和发展、主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而电视的普及、新技术推广、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更加快了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520.
《中国勘察设计》2006,(1):I0013-I0013
2005全国新时代优秀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交流(华东地区)颁奖大会于2005年12月16日在京召开。本次大会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