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45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1 毫秒
71.
研究了臭氧处理海水生成氧化物对扁藻(Tetraselmis chuii)生长的影响.臭氧生成氧化物浓度在0.736mg/L以下不产生毒害作用,在1.113mg/L 以上观察到了毒害作用,并且浓度越高毒性越强.实验发现扁藻对臭氧生成氧化物的毒害有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72.
大气粉尘气溶胶中铁氧化物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利用浸反射光谱装置(DRS)对中国大气粉法气溶胶中铁氧化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见光范围,粉尘样品反射光谱的一阶导数曲线,在435nm和560nm对样品中的针铁矿和赤铁矿有识别指示意义,样品中铁的含量与赤铁矿和针铁矿的一阶导数峰值相关性良好,同时发现,红、登、黄3种颜色的反射率随样品中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紫、绿、蓝3种颜色的反射率随样品中铁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这表明铁氧化在粉尘气溶胶对可见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3.
《海洋世界》2009,(6):8-8
目前,锂电池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未来还可能用在电动车上;但是,从技术的角度讲,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极限。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打破锂电池的储能障碍——让电池“呼吸”。标准锂电池的负极是石墨,正极是锂钴氧化物。电池充电和放电时,锂离子在正负两极间来回穿梭,输送电子。  相似文献   
74.
研究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对土壤锑污染的评价、预警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机械组成、主要化学组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土壤铁锰氧化物的不同形态以及土壤对Sb(Ⅲ)的饱和吸附容量,并开展了土壤对Sb(Ⅲ)的饱和吸附容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组成、铁锰氧化物及其形态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研究土壤吸附Sb(Ⅲ)的影响因素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0个不同性质的土壤对Sb(Ⅲ)饱和吸附容量介于0.63~3.98mg/g之间,与土壤类型有关,其大小顺序为:红壤>棕壤>黄壤>褐土>沙土。土壤对Sb(Ⅲ)饱和吸附容量与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氧化铁总量、无定形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游离铁含量、无定形锰含量以及游离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6个因子是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影响力大小为:氧化铁总量>CEC>无定形铁含量>游离铁含量>无定形锰含量>游离锰含量。铁锰氧化物及其形态...  相似文献   
75.
新生代深海铁锰矿床的大规模成矿是地质历史上特有的现象,其形成的海底铁锰结核/结壳因富含巨量的有用金属而备受关注。水成型铁锰成矿的胶体成因模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已被广泛接受并采用。随着近20年来纳米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意识到纳米颗粒作为胶体的最小部分,能够以其独特的性质显著影响铁锰成矿过程。通过总结已有研究,发现铁氧化物与锰氧化物会以纳米颗粒的形式普遍共存于多种表生地质环境,还证实了水成型铁锰结核/结壳中的主要铁锰矿物(如水羟锰矿和水铁矿)都是纳米颗粒。铁氧化物纳米颗粒对二价锰[Mn(Ⅱ)]的表面催化氧化可能是水成型铁锰矿物通常在纳米尺度密切共生的原因。此外,在铁锰结壳中还观测到大量在以往研究中被普遍忽视的三价锰[Mn(Ⅲ)]矿物,其含量在结壳顶部最高,随深度增加逐渐下降,四价锰[Mn(Ⅳ)]矿物的含量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价态锰氧化物纳米颗粒的表面能差异导致Mn(Ⅲ)矿物在Mn(Ⅱ)的氧化过程中最先沉淀,并可能在沉淀之后逐渐转化为Mn(Ⅳ)矿物。相信随着纳米地球科学与高精度原位实验技术的发展,必将不断深化对海水铁锰循环及海底铁锰成矿的认识。  相似文献   
76.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一系列与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中酸性侵入岩。在这些侵入岩中分布有大量的镁铁质团块、堆积晶和微粒闪长质包体。在这些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观察到了一定数量的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文章对老庙基、小铜官山和小陶家岩体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镁铁质团块中硫化物包裹体内的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铜矿、单硫化物固溶体和镍黄铁矿,这些硫化物相(黄铜矿除外)中的Ni、Cu平均含量(wB,下同)分别为6.91%和0.44%;微粒闪长质包体和寄主岩中硫化物包裹体内的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和黄铜矿,这些硫化物相(黄铜矿除外)中的Ni、Cu平均含量分别为0.44%、0.07%(微粒闪长质包体)和0.09%、0.42%(寄主岩)。镁铁质团块、微粒闪长质包体和寄主岩中氧化物包裹体内的矿物分别为铬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4.44%)、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0.44%)和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0.07%);散布的氧化物颗粒分别为铬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6.58%)、磁铁矿+铬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0.86%)...  相似文献   
77.
超基性岩和基性岩中金原子可能以类质同像取代铁镁矿物中的铁镁原子,金原子与铁镁原子之间的这种类质同像置换使得金含量与铁镁氧化物关系密切。华北地块北缘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意义。深源包体可以排除外来壳源物质混染的影响,因此对深源包体铁镁氧化物与金含量进行回归分析旨在将铁镁氧化物与金含量的的关系由定性推向定量,以期对金元素的成矿特性获得些许新的认识。回归分析表明,华北地块北缘深源包体金含量与镁氧化物的线性关系较之与铁氧化物线性关系明显,但均呈负相关,推测是受不同程度熔融的影响并且金元素以气态形式从地核迁移入地幔,使得金原子与铁镁原子之间的类质同像取代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78.
陕甘宁盆地泥质岩氧化物的比值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泥质岩的多种氧化物比值,探讨了陕甘宁盆地石炭至侏罗纪的古气候状况及其演变规律,自中石炭世至中三叠世,再由晚三叠世至安定期,泥质岩的各种氧化物比值有着逐渐依次增大或减小的两个互不雷同的旋回,与之相应,以上时期反映在古气候上存在着由潮湿→半潮湿→半干燥的早、晚两个旋回。  相似文献   
79.
在由-αA l2O3和T iO2合成-βA 12T iO5时,文献报道有待定归属相(称作x相)先于-βA 12T iO5出现在煅烧后的混合物内,该x相表现出中间产物相特征,据说它在混合物内的含量随煅烧温度升高而增大,1 400℃时出现-βA 12T iO5,且x相与未转化反应物均转变成-βA 12T iO5。研究煅烧共凝胶法前驱体制备-βA 12T iO5的固相反应以及-βA 12T iO5的热分解过程,以了解该待定归属相的生成、演变规律。同文献报道的x相相比该相的初始生成温度、转化为-βA 12T iO5的温度均有明显降低,1 150℃煅烧共凝胶法前驱体所获产物的XRD图谱(18°≤2θ≤58°)内出现3个归属该x相的衍射峰,它们的峰中心分别位于2θ=41.2,°44.0,°24.9°(按相对峰强大小排列)。M gO掺杂使该x相与少量-βA 12T iO5相共同出现于1 150℃及1 200℃煅烧物内。1 250℃煅烧使该相失稳,转变为-βA 12T iO5,同时使未转化的金红石、-αA l2O3完成固相反应。对比表明x相的转变温度具有阈值特征,前驱体的微细化使之大大降低。本研究首次发现,伴随-βA 12T iO5在1 100℃下的热分解,该待定归属相重新出现,说明该相随热过程条件改变具有生成-消亡-重新生成的可逆性。它的消亡及重新生成体现出同-βA 12T iO5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它应该是除-βA 12T iO5、A 12T i7O15以外的第三种铝、钛复合氧化物。  相似文献   
80.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主孔岩屑中含钠和锌的尖晶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含钠和锌的尖晶石矿物产于中国大陆科学深钻主孔超镁铁岩中,以出溶的方式存在于钛铁矿和磁铁矿中,长5-60μm,宽2-3μm,化学组成(wB%)为MgO17.143%-22.337%,Al2O3 63.646%~66.492%,FeO9.784%~13.924%,ZnO 1.649%-6.386wt%.Na2O 0.029%~0.219wt%。Na2O与ZnO在尖晶石中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经同步辐射测得其为尖晶石单晶,空间群为Fm3m,晶胞参数为a=0.83781am。根据尖晶石与钛铁矿、石榴石(pyr=56-58mol%)共生和石榴石退变为顽火辉石和镁绿泥石的特点,表明该尖晶石来自超镁铁岩,它们一起经历了至少为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广泛的混溶间断现象及其所造成的出溶结构出现在氧化物中,表现为Mt-Usp、Mt-Spl及Mt-Ilm之间的交生。根据前人有关Mt-Usp和Ilm-Gk-Hem固溶体系的实验。表明主孔岩石的氧逸度相对较低,形成温度应在720℃以上。这些早期在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形成的铁钛氧化物出溶体,在后来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下可能发生再次固溶和因降温减压造成的出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