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3篇
  免费   1358篇
  国内免费   2204篇
测绘学   1911篇
大气科学   1440篇
地球物理   832篇
地质学   3041篇
海洋学   2525篇
天文学   197篇
综合类   667篇
自然地理   1012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437篇
  2022年   457篇
  2021年   603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563篇
  2018年   377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510篇
  2014年   697篇
  2013年   591篇
  2012年   655篇
  2011年   622篇
  2010年   461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611篇
  2006年   568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任三孩  常文革 《遥感学报》2012,16(3):467-481
合成孔径雷达SAR用于图像匹配导航系统,可大大提高导航精度。然而地形起伏和大气干扰等因素使得SAR实时图存在几何失真,降低了匹配性能。通过对SAR实时图几何失真成因分析,提出了一种二维可分离的几何校正方法,并得出方位向几何失真可跟随成像处理预先校正,图像后处理只需校正距离向。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正射图模拟得到了3幅具有不同地形特征的SAR实时图,并分别利用3种几何校正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实验,得到了不同地形SAR实时图几何校正方法选取的准则。  相似文献   
992.
中国黄土高原塬区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地表层水分的盈缺直接关系到局地气候变化.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塬区初夏至盛夏期两次陆面过程野外试验(LOess Plateau land surface process field EXperiment 2005,LOPEX05和LOPEX06)的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试验期间黄土高原白庙塬区不同下垫面的水分蒸散和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比较充足的条件下,植被蒸腾增加量在正午时的峰值为0.05 mm·h-1,而较大降水发生后的首个晴日.冬小麦地和裸地的蒸散分别可达4.60 mm·d-和3.70 mm·d-1.局地降水是影响陆面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冠层的存在增加了陆面蒸散发量中的植物蒸腾量值.2006年4月下旬到7月中旬,裸地的水分缺失为16.3 mm·m2,冬小麦地的水分缺失为39.9mm·m2.其中缺失最严重的时间段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最大旬缺失量达16.5 mm·m2,7月上旬和中旬,由于降水季节来临,土壤水分有少量盈余.在2005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玉米地和裸地的水分盈余分别为17.9 mm·m2和25.3 mm·m2.不同时间尺度的统计均表明,降水不仅是影响陆面蒸散量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993.
石家庄近53a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祺  缪启龙  赵彦厂 《干旱气象》2009,27(2):118-122,134
利用石家庄1955年1月至2008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石家庄冬季平均气温、寒冷日数、冷积温的变化特征以及冬季气温的突变和周期;研究了冬季变暖的背景下,石家庄冬季时间尺度的演变、冬季极端冷(暖)日的变化特征和严重冷(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石家庄近53 a冬季气温明显上升,最低气温的上升对冬季增温的贡献较大,寒冷日数与冷积温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冬季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存在15 a和3 a左右的周期;近53 a冬季缩短了近4个候,主要体现在冬季结束时间的提前;冬季极端冷日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极端暖日日数年际变化加大;严重冷冬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而严重暖冬均出现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994.
SVM方法在武汉区域夏季暴雨预报业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2003~2006年ECMWF数值预报产品、Japan和T213降水预报场资料为基础,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和CMSVM应用软件平台,通过对训练样本进行交叉验证和模型核参数的逐渐逼近,分区建立了武汉区域16,个区SVM24h暴雨预报模型,并在武汉区域5~7月进行实时业务应用。通过预报结果检验,5~7月武汉区域暴雨预报TS评分为33.59%,其中湖北省平均成绩为34.69%、湖南省平均成绩为34.15%、河南省平均成绩为31.71%。检验结果较好,表明SVM方法在区域性暴雨预报中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与我国东部雨带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79—2006年NCEP/NCAR大气月平均资料、OLR对流和CMAP降水日平均资料,从季节平均、月平均、季节内振荡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雨带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东亚夏季风爆发时间正常,而夏季风推进过程存在异常:前沿在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维持时间偏长、在长江流域维持时间偏短,夏季风极端北界偏北,这种推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有关。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及推进过程异常导致东亚夏季(6—8月)降水为Ⅰ类雨带分布,即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黄淮流域-朝鲜半岛-日本中南部降水偏多。从月时间尺度看,2006夏季各月都具有南海地区夏季风强度偏强、前沿位置偏北和偏东的异常趋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6月偏西偏南,7、8月偏北,在这种异常形势下,长江流域6、7、8各月降水都偏少,华南地区各月以偏多为主,黄淮流域7、8月降水偏多。从季节内振荡看,2006年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纬向传播与气候平均相比具有特殊性,长江流域纬度带西传波和静止波偏弱,华南地区纬度带东传波和静止波偏强,ISO这种异常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降水偏多有关。  相似文献   
996.
南方极端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天气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1961-2008年的南方极端低温冰雪典型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1961-2008年我国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共发生了5次;这5次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主要是受西风槽和南支槽、中层低涡和切变线、西南急流、地面强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多股冷空气不断南下,前沿冷锋抵达黔滇地区、低层冷垫上空暖湿气流强盛、垂直结构逆温长时期维持是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的重要特征;根据环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西南气流和偏西气流两种类型,前者降水和降温基本上是同时发生,形成雨雪冰冻天气,而后者一般是先降水、后降温,且后期降温剧烈,以低温冰冻天气为主.  相似文献   
997.
商城县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0年气象资料和水稻生产资料,分析了商城县水稻各生育期的热量资源、水分资源、光能资源及影响水稻产量的气候因子,并提出了在水稻生产中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和途径,为以后水稻良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对有效防御气象灾害,促进商城县水稻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鱼台县种植甜樱桃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甜樱桃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鱼台县19762005年30 a气候资料,结果表明:甜樱桃在鱼台生长发育关键期温度适宜、果实发育关键期光照充足、花芽分化期水分充足,鱼台县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甜樱桃.需注意的是:花期霜冻、果实发育期干旱、生长发育关键期大风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以达到充分利用好气候资源,提高甜樱桃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9.
主要评估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NCAR 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NCAR)和中国科学院的CAS ESM(Earth System Model,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两个地球系统模式对亚洲东部夏季气候态的模拟性能。使用NCAR CESM和CAS ESM各两种不同的水平分辨率,一共进行了4组长达19年(1998~2016年)的数值积分试验,并通过对2 m气温、降水强度和降水日变化等的分析,比较了这两个模式在亚洲东部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CAS ESM和NCAR CESM均能模拟出夏季2 m气温和降水强度的大尺度分布特征,但整体上模拟得到的地表面气温偏暖、降水强度偏弱。对于降水日变化而言,观测的日降水峰值在陆地上主要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在海洋上则出现在午夜到凌晨时段。两组低分辨率试验模拟的陆地降水峰值出现过早,且无法模拟出四川盆地的夜间降水峰值和部分海洋地区凌晨或上午的降水峰值。提高分辨率对模式的模拟性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高分辨率下,NCAR CESM和CAS ESM对陆地和海洋的降水日变化模拟性能都明显提高。对降水日变化的定量化分析表明,高分辨率CAS ESM模式对整个亚洲东部降水日变化的模拟最优。目前模式对海陆风的模拟还不太理想,未来要进一步提高模式模拟性能,需要重点完善与气温、降水过程相关的物理参数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00.
The ``combined approach', which is suitable to represent subgrid land surface heterogeneity in both inter-patch and intra-patch variabilities, is employed in the 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 Scheme (BATS) as a land surface component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to consider the heterogeneities in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at the land surface, and then annual-scale simulations for 5 years (1988--1992) were conducted. Results showed that on the annual scale, the models response to the heterogeneities is quite sensitive, a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temperature heterogeneity (TH) is more pronounced than the moisture heterogeneity (MH). On the intraannual scale, TH may lead to more (less) precipitation in warm (cold) seasons, and hence lead to larger intraannual variability in precipitation; the major MH effects may be lagged by about 1 month during the warm, rainy seasons, inducing ~6% more precipitation for some sub-regions. Additionally, the modeled climate for the northern sub-regions shows larger sensitivities to the land surface heterogeneities than those for the southern sub-regions. Since state-of-art land surface models seldom account for surface intra-patch variabilities,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this kind of variability in the land surface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