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96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91.
集成方法有利于提高降水要素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预报性。本文基于格点实况资料和智能网格预报、西南区域数值预报、ECMWF模式预报、GRAPES模式预报产品,以面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评分权重法、加权集成预报法和算术平均法,得到集成面雨量预报,再运用平均绝对误差、模糊评分、正确率、TS评分、偏差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4—10月金沙江下游面雨量预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回归集成法和BP神经网络法的预报效果总体上优于其他几种集成方法。在考虑流域面雨量的预报量级时,下游可以采用预报量级较小的模式和集成方法。集成后偏差百分比均有降低,且多元回归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预报量级较小的模式有矫正作用。在面雨量有无、小雨和中雨预报中,多元回归法集成效果较好,在大雨量级预报中,BP神经网络法集成效果较好。这些结论可为流域面雨量预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2.
周期性的农业活动和水沙变化已经显著改变了黄河下游河滩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快速、准确地获取河滩地的植物群落多样性信息,可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以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朱贵村南部的黄河下游河滩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似然、人工神经网络、面向对象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对河滩...  相似文献   
93.
青岛市洋河下游水源地地下水调蓄开采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河下游水源地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含水层主要由第四纪冲积-冲洪积的砂及砂砾石组成。厚度一般4~8m,单井出水量可达800m^3/d以上,水位埋深2~4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和上游径流补给,季节性变化明显。人工开采是其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动态基本处于自然状态。现状条件下区内总储存量Q储=1535.71万m^3,总补给量Q补=237.31万m^3/a,总排泄量Q排=245.69万m^3/a,处于均衡状态。通过建立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进行洋河下游水源地地下水调蓄开采量评价和水位预测,认为在该区以枯水期开采量6000m^3/d、连续开采5个月、年开采量90万m^3的开采方案,水位降深在允许范围内。因此,枯水期6000m^3/d的开采量可作为洋河下游水源地的调蓄开采资源量。  相似文献   
94.
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化会对大气CO_2浓度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极端干旱区。通过对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四道桥的混合林、胡杨、柽柳、农田及裸地的土壤呼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大小排序:胡杨柽柳混合林>柽柳>农田>胡杨>裸地,各类型的5 cm处土壤温度和湿度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温度在22~35℃,土壤湿度集中在13%~61%的变化范围。探究了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地表温度、空气温度及空气湿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发现它们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表明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5.
90年代以来,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下脖频繁发生断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括带幕严重影响,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6.
钱尚忠  谷德振 《地质论评》1945,10(Z1):51-54
(一)绪言 (附图一版) 民国卅一年冬作者等往乐山犍为一带调查金矿时,曾於二叠纪顶部见到铝土页岩一层,厚约二十馀公尺,分布甚广,经分析结果最佳者含氧化铝百分之五十三、五、氧化矽百分之四  相似文献   
97.
闽江下游河道排污口设置的水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梅冰  陈兴伟 《台湾海峡》2007,26(2):220-225
建立了闽江下游河道一维动态水质模型,探讨了北港不同排污口设置方案对南、北港分汉河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港排污不仅影响排污口附近及北港河道的水质,还影响到南港河道;两个排污口组合设置下的水质好于单个污染源设置情况:污染物浓度过程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排污口河段以上断面,涨潮时污染物浓度增高,落潮时污染物浓度降低,排污口河段以下断面的则相反  相似文献   
98.
黄河下游沿程冲淤及溯源中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为沿程冲淤与溯源中淤综合作用的结果。沿程冲淤主要与河流流量及含沙量的变化有关,而溯源中淤是由于河流下游基准面的变化,主要为河长的改变引起。这样,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可用一包括流量,含沙量及河长三个指标的多元线性方程来拟合。根据1950-1992年黄河下游各站3000m^3/s水位的年变化数据,黄河尾闾各年汛捂 的河长及年平均流量,年平均含沙量等资料,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黄河下  相似文献   
99.
潍河下游地区浅埋古河道沉积与第四系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埋古河道带以冲洪积扇体为核心向北呈指掌状分布,古河道沉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沉积以中、细砂为主,粒度变化比较大,晚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在垂向上,古河道自下而上分为5段,其粒径呈愈向上愈细的趋势。钻孔剖面分析表明,潍河古河道沉积在横向上摆动幅度不大,沉积物自浅埋古河道主流带向两侧逐渐变细,沉积物粒度也随水动力强弱变化而变化,从上游到下游粒度变细,分选性增强。潍河下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共发育5期古河道,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相对应。其中Ⅰ、Ⅱ期古河道厚度大,颗粒组,纵向上连续性好,为优良的含水层,其埋藏层位与古卤水埋藏层位基本一致,相互贯通,古河道成为卤水入侵的良好通道。晚期古河道沉积厚度大,沉积物粒度小,是早期主要的淡水取水层,但人类开采地下水的活动使其已成为海水入侵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