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9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黄河源头断流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捷  田明中  张绪教 《地学前缘》2001,8(2):366-366
黄河源区是指青海省玛多县和曲麻莱县境内以鄂陵湖和扎陵湖为汇水中心的区域 ,南北以巴颜喀拉山和布青山为界 ,西起雅拉达泽山 ,东至多石峡 ,面积约 2 80 0 0km2 ,平均海拔在 44 0 0~ 45 0 0m。那里虽然海拔高 ,但地势平坦 ,谷地宽缓 ,湖泊星罗棋布 ,沼泽发育 ,上新世的夷平面保存较好 ,这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强切割地貌是完全不同的。黄河源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洪积台地、河流阶地、湖积台地、剥蚀台地以及冰川和冻土地貌 ,其中以洪积台地为主。据玛多县的黄河水文站 ,自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黄河(也称玛曲 )出现 3次断流 ,即 196 0…  相似文献   
12.
13.
主要分析了新左旗境内的沙带成因,阐述了草原沙化的危害,并提出了治理草原沙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利用RS、GIS软件对1993年和2003年两时次TM、ETM 影像进行遥感解译,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0 a来该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土地沙化的变化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0 a来,西部山区、东部沙化地区以及黄河沿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比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用地变化比较剧烈;旱地、草地、工交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沙化土地、水田、林地、水体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沙化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草地面积的增加,改善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此外,林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应引起重视,可实行退耕还林或植树造林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研究位于东亚季风过渡带的布日敦湖湖泊沉积物粒度组成和碳、氧同位素特征,结合210Pb/137Cs年代数据,建立布日敦湖近50年的粒度变化序列。通过与中国北方100个气象站数据的年平均沙尘暴日数进行对比,建立研究区可靠的风沙活动指标。研究发现,布日敦湖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对研究区风沙活动具有指示意义。其中,细颗粒(4~16μm)含量变化与翁牛特旗沙尘暴日数变化趋势较吻合,可以指示区域风沙活动;而粗颗粒组分(64μm)含量变化趋势与沙尘暴日数变化差异较大,推测可能受到大规模人类活动导致的湖区附近土地沙化影响,所以不能指示风沙活动。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人类活动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沙化,为现代北方沙尘活动提供沙源,并为未来的沙尘活动恶化埋下隐患,因而研究区不适宜进行大规模人类活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保护研究区生态环境和区域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地沙化问题的存在,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就夏津县黄河故道风蚀沙化地的发育现状、危害程度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青海气象》2009,(3):68-68
青海省气象部门发布《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表明,四十多年来,柴达木盆地气温升高,降水量显著增加,对水资源、土壤沙化等方面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辽西北是阻止科尔沁沙地侵入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开展该区域生态治理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沙化土地生态治理成效,本文建立了顾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沙化土地治理成效评估模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统计,基于建立的综合模型评估辽西北十县沙化土地生态治理成效,并依据遥感数据之间的交叉验证和野外调查结果,分析模型关键技术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1)利用Landsat和Sentinel-2数据,交叉验证模型估算的生态效益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发现相同指标结果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earson系数介于0.61~0.84,p<0.01;(2)模型估算的FVC与野外调查的植被盖度间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Pearson系数达0.76,p为0.016,表明了模型关键技术的合理性;(3)利用综合评估模型评估辽西北十县沙化土地生态治理成效时,发现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不稳定。综上,建立的成效评估模型较好地综合了沙化土地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为其他生态治理成效或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提供参考,但针对不同区域时模型参数需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9.
针对辽西北中轻度沙化土地的区域特点和特殊性,通过分析其沙化土地的光谱特征、空间分布及时间变迁特征,研究了一种时空约束下的多光谱遥感影像沙化土地识别方法。在对沙化土地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加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约束修正,有效提高了沙化土地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开封自南宋以来的变迁历程中,因中原地区地理空间区位形势所造成的频繁战患直接导致开封城市的破坏与衰落,更重要的是开封在黄河泛滥区中所处的地理中心位置,不仅使开封周边地区土壤严重沙化,而且还在堰塞其水运河道的同时,也使其失去了成为现代铁路交通枢纽的机会。区域环境因素发生的重要改变导致中原地区区域政治中心在建国初从开封迁离,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自由流动程度的加强,更多的发展资源向邻近的郑州集聚,也造成开封经济发展的弱势。但随着国家及河南省政府利用开封地理空间区位形势所实施的"郑汴一体化"等当代发展策略的介入,开封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下降趋势而实现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