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8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南昌地区风沙化土地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和风沙活动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学勇 《地理研究》1991,10(3):51-58
本文通过对南昌地区风沙化土地扩展方式,沙源量及人为因素在风沙地貌发育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初步认为本风沙地貌发育规模不会很大,且目前已接近其顶锋状态。在建立GM(1,1)和方差分析(ANOVA)联合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对厚田地区三个月的干旱程度和冬季风沙活动强度进行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52.
内蒙古高魇东南部现代沙漠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广庭 《中国沙漠》1991,11(2):11-19
  相似文献   
653.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3.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   总被引:49,自引:30,他引:19  
王涛 《中国沙漠》2004,24(1):1-9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我国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由于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形成发展的时空范畴不同、成因的主导因素不同和演变的可逆性不同,要求我们在开展沙漠化基本问题的探索、确认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为国家沙漠化防治战略决策的制订和技术措施的执行提供科学依据,使沙漠化防治工程在国家有限经费的投入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作者通过对近50年来野外考察和遥感动态监测成果的总结,指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半干旱地带草原区和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反映的是人类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土地退化区,在过去的50年里,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要部分也是在这些区域内。所以,它们是中国北方沙漠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根据不同时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和演化的特点,依据其自然地带原则和发展强度原则,将我国沙漠化土地划分为4大区29个亚区,应是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54.
半荒风沙区土地沙漠化生物整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德祥  魏玉梅 《中国沙漠》1997,17(2):194-198
试验证明,土地沙漠化生物整治技术能在半荒漠风沙区取得显著的作用和效果。在柠条、毛条、花棒、杨柴、沙木蓼等灌木对种的适生立地上营造防风固沙林,林后3-4年,灌木就可郁闭 成林,流动 沙丘完全被控制变为固定沙丘;如能合理开发其饲料等用途,还具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55.
沙漠化经济损失估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7,17(4):383-388
沙漠化经济损失估值是沙漠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映沙漠化及其危害程度的主要手段。本文对浙江省化经济损失货币估值的程序,指标体系,方法和技术参数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依此对西藏自治区沙漠化所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可知西藏沙漠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34.5亿元。  相似文献   
656.
沙漠化过程的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57.
沙漠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658.
659.
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荒漠化形成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新生代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内陆盆地的下降逐渐形成的气候格局造就了北方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北方西部内陆盆地以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中部高原是受季风系统中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消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东部地区则以暖湿气候为主,受夏季风控制。第四系以来气候的波动则控制着沙漠化的发展或逆转。末次间冰期以来一直持续的大约以1500a为周期的气候振荡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有重要的影响或控制作用。全新世以来,北方地区约在10000aBP、8000aBP、5500aBP、4000aBP、3000aBP、1500aBP的沙漠化过程分别与北大西洋第7、5、4、3、2和1次的浮冰事件相应,沙漠化扩大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事件相一致。十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振荡对沙漠化有一定的影响,至少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敏感地带对沙漠化可以起到控制作用。年际尺度上,6.7a和3.38a气候变化周期控制着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此外,北方不同地区近150a以来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0.
在蒙古高原东南缘,灌丛沙丘是主要的风沙地貌类型,也是与风蚀和沙漠化密切相关的风沙堆积,一般在土地开垦后大规模发育,因而记录了区域沙漠化的发展过程.本文对发育在这一地区的灌丛沙丘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结果表明,沙丘沉积物的Zr/Rb比值良好地记录了区域风沙活动的演变情况:当沙丘高度发育至10 ~30cm,39 ~ 59cm,67 ~ 77cm,95~ 105cm,118~ 130cm和138 ~ 140cm时,区域处于风沙活动的活跃期;沙丘高度发育至78 ~ 94cm时,区域处于近80年以来风沙活动的低谷期.结合区域土地开垦史、现代器测气象资料、风沙活动与沙漠化等情况,可以确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蒙古高原东南缘经历了3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沙漠化的初步发展时期,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的沙漠化快速发展时期,以及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前期的沙漠化逆转期.鉴于无航测资料时期沙漠化正逆过程演变研究的缺失,这一区域所发育的灌丛沙丘是延长区域环境变化记录特别是沙漠化演变研究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