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干旱区地理》2021,44(3):620-628
生态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未受损前状态的能力,研究生态恢复力可为有效应对外界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对过去20 a近河岸荒漠河岸林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河段4个时期(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和2016—201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均值以及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状况,得到了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1)2016—2019年具有最大的NPP均值和最大值,与2006—2015年相比,生态系统恢复力较大,但略小于2001—2005年。(2)上段2011—2015年恢复力最大,中、下段2016—2019年恢复力最大,上、中和下段2006—2010年恢复力最低。(3)输水20 a后,上段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较中、下段好。(4)生态恢复是相对于某种状态而言的,生态输水后前10 a生态恢复力较低,表明生态系统不容易恢复到未退化状态,而后10 a生态恢复力较大,说明生态系统越来越接近未退化状况,植被整体生长状况在改善。  相似文献   
42.
43.
采用平面二维河流数学模型,系统研究概化河道的河型转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成功模拟得到了初始比降、流量、入口含沙量增大和河岸抗冲性减弱时,河流从弯道向分汊、游荡河型转化的过程。根据模拟得到的河道平面形态、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沿程水面线及沿程输沙率的变化,分析了河床初始比降、入口含沙量、流量和河岸抗冲性等各种因素对河型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河型转化过程,与经典的河型成因及河型转化理论给出的趋势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44.
磨刀溪梯级水电开发对河岸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荣  袁兴中  刘红  黎璇 《水科学进展》2011,22(4):561-567
于2008年采用植被常规调查方法,对磨刀溪干流3个引水式电站对河岸植物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按影响情况,各电站设3个采样点.用植物生活型、物种多样性等参数,衡量小水电对河岸植物群落的影响.共采集到维管植物157种,其中乔木21种,灌木19种,草本植物117种.结果表明:各样地之间河流生境物理因子(流速、水深、底质类型、底质异质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总的物种丰富度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各样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乔木和灌木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物种多样性方面,各样地之间差异性显著;湿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析表明,小水电的修建,造成坝下样地湿生植物成分较低,与坝上样地和电站出水口样地有明显差异.研究认为,引水式电站的修建使河流河岸植被的连续性受到干扰,不利于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45.
在对小浪底水库下游孟津县扣马河漫滩农业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岸农业性湿地(稻田、鱼塘和荷塘)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通过优化荷塘的耕作制度,有效地协调了滩区水田和旱地之间的需水矛盾,增加了滩区农作物对氮磷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肥料流失所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6.
为揭示河岸形态引起的侧向潜流交换规律,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双循环水槽系统,通过10组正弦型微弯河岸与4组直线型河岸的潜流交换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河岸振幅a、地表水流速u、河流水深h条件下的潜流交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垂向潜流交换机理类似,侧向潜流交换也存在对流(泵吸交换)、扩散和微循环3种交换形式。河流雷诺数Re的增大,将加强紊动扩散与微循环作用。河岸弯曲形态的出现,将引起泵吸效应,大大加剧了河岸的潜流交换,且随着河岸振幅与河流流速的增大,河岸形态引起的泵吸交换将逐渐成为潜流交换前期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7.
荒漠河岸林胡杨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荒漠河岸林胡杨叶片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等化学组分在生长季不同月份和不同微生境间的变化以及它们彼此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叶片C,N,P和K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9.08%~46.16%,0.28%~2.81%,0.05%~0.18%和0.35%~2.03%,平均值依次为43.51%,1.49%,0.102%和1.17%。叶片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26~146.61,258.08~908.67和2.89~26.67,平均值依次是37.24,466.27和15.14。叶片平均N含量显著低于全国落叶树平均N含量,P含量与全国落叶树的平均P含量较为接近。胡杨叶片C/N明显高于全球陆生植物的C/N比值;N/P比值说明胡杨生长受到氮和磷元素的共同限制。在生长季,胡杨叶片C、N、P和K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最高值出现在5月,最低值出现在9月;微生境间,C,N,K含量和N/P比值从河岸低地,河岸平地,河岸沙堆,戈壁到沙丘间逐渐升高;C/N趋势恰好相反,P含量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叶片C含量与N、K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含量呈弱正相关,N-K和P-K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8.
黄河银川平原段河岸摆动速率变化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随继  李玲 《地理学报》2014,69(3):399-408
研究选取黄河银川平原全长196 km的河段,以1975 年、1990 年、2010 年和2011 年四个年份的卫星影像数据绘制的左右河岸线,与设立的平均间隔为1.3 km的153 个河道固定横断面的交点位置的变化,估算了1975-1990 年、1990-2010 年和2010-2011 年三个时期的河岸平均摆动速率。结果表明,该河段左岸以向右摆动为主,在上述时期左岸总的平均摆动速率分别为36.5 m/a、27.8 m/a 和61.5 m/a;右岸在1975-1990 年以向右摆动为主,此后则以向左摆动为主,其摆动速率分别为31.7 m/a、23.1 m/a 和50.8 m/a。在1975-2011 全部36 年间,左右河岸的年均摆动速率分别为22.3 m/a 和14.8 m/a。河岸摆动速率在A、B、C三个河段相差悬殊,在1975-2011 的36 年间,左岸向左和向右的平均摆动速率之比分别为1:7.6:4.6 和1:1.7:3.8;右岸向左和向右的平均摆动速率之比为1:1.8:1.2 和1:5.6:17.7。显然,无论左岸右岸,它们在A段的摆动速率最小,向左摆动速率最大的出现在B段,而向右摆动速率最大的则是C段。河岸摆动速率在时序上的增大现象主要受制于人类筑坝蓄水等引起汛期流量的逐渐减小,而空间变化主要受制于河岸物质组成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9.
利用2种植物带(芦苇、香蒲与芦苇)对受非点源污染河水进行植物带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带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无植物带,且以混合植物带效果最好。香蒲与芦苇植物带对COD、TN、TP和NH3-N去除率的周平均值分别为31.62%、37.84%、30.65%和34.31%。植物带能够截留地表径流中的颗粒物,提高水域中的溶解氧含量,对防止水土流失与改善流域水质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0.
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从河岸带研究的重要性入手,在河岸带内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河岸植被带的功能、有效宽度、生态建设和规划管理,河岸带土地利用,河岸带数据提取分析以及集成研究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指出针对不同地域的典型样带开展对比研究、选择适宜的景观分析方法和改进数据分析技术是今后河岸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