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河流阶地演化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断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最重要参数之一,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活动构造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还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原理上,断裂滑动速率可以用总位移量除以其累积时间而获得,但准确地确定断裂滑动速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方法和研究者测定的同一条断裂的滑动速率可以相差3倍。文中通过对河流基座阶地演化及其对走滑断裂错动响应过程的分析发现,当一条山前河流切入河漫滩使其废弃形成阶地后,断裂的走滑位移使得河流两侧的阶地陡坎都遭到错动,其中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入河道而遭到河流的侵蚀,另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离河道,受到河流上游右侧地貌的保护而免遭侵蚀。因此,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的位移在上阶地形成时就开始积累,阶地面的暴露年龄相当于位移累积的起始年代。另外,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在下阶地停止侧蚀(可能同时开始接受沉积)时就开始累积位移,下阶地的初始沉积年代也代表阶地陡坎位移开始累积的时间。当然,如果能够获得被位移阶地陡坎的上下阶地年龄,就更能够把滑动速率限定在可靠的范围之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3种利用河流阶地确定走滑断裂滑动速率的方法:第一是利用上下阶地年龄限定  相似文献   
22.
东昆仑山东段北坡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河流系统的发育往往能反映相关地质作用的细节.对东昆仑山东段北坡众多河流阶地及其沉积物的研究表明, 该区在早更新世晚期昆仑-黄河运动之后形成的东西向盆岭相间的地貌特征奠定了早期河流为东西向外流水系的基础;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又一次强烈构造抬升事件———共和运动, 导致昆仑山北坡各主要河流迅速溯源侵蚀发展, 伴随河流袭夺而形成现今的水系格局; 晚更新世晚期存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构造稳定期, 河谷普遍发生堆积作用, 形成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的晚更新世冲积层; 接近全新世以来构造运动频繁而隆升的幅度趋于减弱, 形成了5级河流阶地, 并且阶地的发育类型普遍为以高级阶地(T5) 为基座的上叠阶地, 河流至今未能切穿晚更新世稳定期形成的厚冲积层.   相似文献   
23.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 构造地貌丰富、典型.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将区内构造地貌分为断裂构造地貌、花岗岩构造地貌、夷平面构造地貌、冰川构造地貌、水系及阶地构造地貌和土林构造地貌等类型, 并对这些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描述, 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隆升研究提供了地表构造地貌上的有力信息.   相似文献   
24.
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生代以来,北天山山前发育了3排冲断褶皱带。新生代晚期一系列河流普遍穿过这3排冲断褶皱带并发育了三级河流阶地。在最新构造活动的影响下,河流阶地普遍发生变形,遭受抬升。利用光释光及14C年代学方法确定了塔西河三级阶地的形成年龄,并实际测量了三级阶地的高程。结果表明吐谷鲁背斜的构造抬升速率在32.85-28.75 ka问为9.50-12.57 mm/a,12-13 ka间为9.67-14.5 mm/a,全新世则增至10.79-23.44mm/a,天山基底的平均隆升速率达到3.39-3.86mm/a。通过对天山最高一级夷平面、野外实测侏罗纪地层高程及天山发育的煤层的相对隆升速率的研究则表明天山自24 Ma以来平均的隆升速率约为0.085-0.146 mm/a。结合对北天山其他主要河流阶地的观察及研究可以看出自晚更新世一全新世以来,天山北缘的最新构造活动具有不断加快的特征。  相似文献   
25.
金沙江巧家—蒙姑段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沙江水系演化与河谷发育问题长期以来是地质地貌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河流阶地及其相关沉积是河谷发育过程的产物,可以提供河谷发育的时代与形式等诸多信息。金沙江在巧家—蒙姑段河谷中,葫芦口附近发育和保存了8级基座阶地,结合光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方法,依据古气候资料,推断T6~T1的下切时间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MIS)的36/35、34/33、24/23、20/19、14/13和4/3阶段,即气候由冷至暖的转型期。青岗坝附近则发育了5级由堰塞湖相沉积组成的堆积型阶地,指示了中更新世以来该段河谷在下切过程中经历了频繁的滑坡堵江堰塞,发育形式以“下切—滑坡—堰塞—堆积—下切”过程为主。此外,河流的平均下切速率自0.82 Ma以来由此前的0.56 mm/a下降至0.19 mm/a,表明中更新世以来频繁发生的堵江堰塞事件严重抑制了该段河谷的下切作用。综合流域内河流阶地序列及相关沉积的研究,金沙江下游段现代河谷的形成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26.
从阶地砾石的统计特征看保德至克虎段河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保德至克虎段不同地点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的野外统计与测量,并对不同地点和不同阶地上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进行对比,发现同一地区不同阶地砾石岩性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不同地区同一阶地砾石中灰岩砾石成分从上游向下游由主导成分变为次要成分,灰岩砾石粒径也从大变小,反映该区砾石为南北向古黄河冲积物。由于较老的一套砾石层为晚第三系红粘土所覆盖,说明黄河至少在晚第三纪已经在该区已形成。  相似文献   
27.
祁连山及邻区河流阶地系列是反映区域构造隆升的重要地貌标志。对祁连山地区东北部的沙沟河、西北部的洪水坝河、东南部的黄河共和段及渭河陇西段、东部的黄河兰州段河流阶地进行了阶地抬升幅度、年代对比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构造隆升的特点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研究表明,1.6Ma以来祁连山及邻区至少存在5期构造活动,即1.6Ma左右的第1期构造活动;1.2~0.6Ma的第2期构造活动,包括1.2Ma、0.8Ma、0.6Ma的次一期构造活动;0.45~0.25Ma的第3期构造活动;0.2~0.08Ma的第4期构造活动,包括0.15Ma、0.1Ma次一期构造活动;0.08Ma以来的第5期构造活动。祁连山及邻区在第1、2、4、5期构造活动中表现为同步抬升,第3期不同区域抬升时间存在差异。在构造活动强度方面,1.2~0.6Ma(第2期)祁连山东部活动较强,0.45~0.25Ma(第3期)构造活动强度表现为北部强于南部,在北部表现为由西向东不断增强,0.2Ma以来在南、北方向上表现为构造活动强度沿着北东方向减弱,在东、西方向上表现为祁连山西北部的构造活动明显强于东北部。祁连山及邻区东部1.80Ma以来平均抬升速率为0.25mm/a,平均抬升了450m左右,粗略计算2.6Ma以来该区域抬升了600m左右。祁连山及邻区西部河流阶地反映的构造抬升强于东部,据此推断,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及邻区西部抬升或超过600m。  相似文献   
28.
据广东三水左田村Ⅱ级河流阶地的样品分析,发现孢子花粉57种(科、属),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占孢粉总数的57.5%,木本植物花粉占35.4%,草本植物花粉占7.1%。样品中还含沟鞭藻和疑源类化石。Ⅱ级河流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是河流作用的结果,但受到海水的影响。大约在距今30—40×104a时,该区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主,属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可能因间冰期全球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沿珠江上溯而使该区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9.
孙绍先 《热带海洋》1994,13(4):97-101
据广东三水左田村Ⅱ级河流阶地的样品分析,发现孢子花粉57种(科、属),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占孢粉总数的57.5%,木本植物花粉占35.4%,草本植物花粉占7.1%。样品中还含沟鞭藻和疑源类化石。Ⅱ级河流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是河流作用的结果,但受互海水的影响。大约在距今-30-40×10^4a时,该区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主,属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可能因间冰期全球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沿珠江上溯  相似文献   
30.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山系构造隆起的地貌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山系是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体现,是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动力学过程的窗口.龙门山隆升机制研究因而成为青藏高原地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形成了地壳缩短与下地壳管道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一步的讨论期待着对龙门山隆升特征作出更深入地认识.夷平面与河流地貌忠实地记录了山地隆升的过程,其形态能够客观地反映山地隆升的几何特征.文章通过数字高程资料分析了龙门山地区的第三纪夷平面,并沿横穿龙门山的大渡河流域测量了河流阶地、山麓剥蚀面及其同期宽谷地貌.夷平面、宽谷地貌与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显示,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山系一方面相对东侧四川盆地发生显著的冲断式隆升,隆起幅度达4500m左右;同时相对青藏高原腹地发生了一定的挠曲式隆升,挠曲的枢纽大致沿龙日坝断裂带展布,隆起幅度为500m至1000m,即龙门山山系的构造隆升由东翼的冲断作用与西翼的挠曲作用联合完成,龙门山山系因而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一道地形屏障.文章最后讨论了导致龙门山山系拱曲冲断作用的可能因素,包括上地壳的断弯褶皱作用、下地壳物质上涌作用和地表侵蚀导致的重力均衡效应.鉴于沿龙门山隆升带东西两翼发现了纵向逆冲断裂或逆走滑断裂,而没有发现纵向张性构造,推断断弯褶皱可能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