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373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陈剑  崔之久 《沉积学报》2015,33(2):275-284
西藏芒康县金沙江上游雪隆囊河谷史前时期(全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堰塞事件,形成了一个湖水体积约3.1×108 m3的大型堰塞湖。该堰塞湖形成后期发生溃决并引发异常大洪水,这一溃决事件发生在大约1 117 A.D.。地震诱发山体滑坡可能是金沙江发生堰塞的直接原因。在雪隆囊古堰塞坝体的下游一侧到其下游3.5 km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由砾石、砂和少量黏土组成的混杂堆积体,判定其为滑坡堰塞湖的溃坝堆积,是滑坡坝体及上游河床物质在坝体溃决后快速堆积形成。整套溃坝堆积体具有支撑-叠置构造、叠瓦构造和杂基构造等沉积特征,还具有一种特殊的沉积构造:即在垂向剖面上发育粗砾石层与细砂砾层的韵律互层,但剖面中缺少砾或砂的透镜体。这种沉积构造("互层构造")是溃坝堆积相区别于冲-洪积相、泥石流相等的一种重要判别标志。采用水力学模型反演确定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的平均流速为7.48 m/s,最大洪峰流量为10 786 m3/s。雪隆囊溃坝堆积体沉积特征及其环境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揭示古洪水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机制,同时对于认识金沙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刘旭  陈春 《云南地质》2015,(2):275-279
丘北县晚二叠世龙潭组底部的沉积型铝土矿,经风化剥蚀后形成了面状堆积型铝土矿,对这类型铝土矿,采用浅井工程揭露、全巷法分层、筛分取样,从而能很好的控制矿体三维空间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3.
一、前言 二十年代末以来,许多学者曾对马兰黄土进行过研究。岩石、古生物地层证据表明,马兰黄土系晚更新世的风成堆积。但迄今没有提出过可靠的年龄数据。本文采用热释光法测定了甘肃境内马兰黄土底部年龄,目的是了解不同地点马兰黄土堆积的起始年龄。  相似文献   
84.
长江三峡阶地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对长江三峡阶地堆积物进行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发现三峡阶地的成因具有以下特点:构成阶地上部的河漫滩相堆积、中部的冲积砾石层与作为阶地基座的基岩平台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上部河漫滩相堆积是在中全新世气候温暖、长江三峡高水位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长江三峡阶地是在构造上升的基础上由于气候及长江三峡流量及水位变化而形成的,并非一定是间歇性构造上升的标志.  相似文献   
85.
李建  王汝建 《地质学报》2004,78(2):228-233
通过南海北部ODP 1144站蛋白石含量测定及其堆积速率的计算,并结合氧同位素记录等相关资料,获得南海北部1050ka以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变化与冰期旋回和东亚季风的关系。约900ka以来,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较900ka以前明显增加,反映了“中更新世革命”事件之后,全球气候变冷,并导致表层生产力的提高。由于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的冬、夏季风的加强,加上1144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站在冰期时表层生产力增加,间冰期时表层生产力降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与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的时间序列频谱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均出现了相对应的偏心率周期、斜率周期和岁差周期,说明该站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周期的驱动。  相似文献   
86.
文章根据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物中的Fe3+/Fe2+值,计算了风沙堆积时的古温度及其变化,结合堆积物的定年数据,建立了该区76.9±6.0~17.8±1.4kaB.P.期间温度波动旋回。结果表明:这一地质时期吉林双辽地区年均温度变化于1.13℃~8.70℃之间,整体较现在为低,应为末次冰期影响所致。该研究得到的松辽平原末次冰期的温度数据,为系统建立松辽平原晚更新世古气候年表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7.
滑坡碎屑流对拦挡结构的直接冲击常产生较高的峰值冲击力和冲击能量,导致结构发生破坏而失效;而导引结构通过改变碎屑流的运动路径,可减缓其冲击效应,提高结构抗冲击能力。文章运用三维离散元模拟软件,结合室内休止角试验的结果,校准数值模拟参数,以三种不同导引结构(凹型圆弧、直线型、凸型圆弧)为变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凹型圆弧结构B1可以有效地将碎屑流颗粒的冲击力进行转化,结构所受的法向力最小,切向力最大,对颗粒的导引作用最大。经过三种不同导引结构后,颗粒与滑槽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是导致颗粒动能减小的主要原因;而三种不同导引结构对颗粒动能的耗散效果无显著差异。导引结构的作用对于颗粒堆积体积分布有显著的影响,主要影响区是靠近坡脚处,对导引结构之后的堆积区域的颗粒体积分布影响不显著。通过对冲击效应和堆积特性的研究,得到凹型圆弧结构形式最优,可以为碎屑流的防护工程抗冲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地区深受东亚季风影响,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与水文、水系特征,自中更新世以来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在大姑组、九江组砾石层之上风成堆积广泛发育。该区域中、上更新统表现为网纹红土、均质红土和下蜀黄土的独特沉积序列,厘清这三套独特沉积序列的物质来源对于我们认识东亚季风演化及其区域环境响应至关重要。本文选择了长江中游鄱阳湖地区10个典型剖面,基于<20μm颗粒组分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该地区中、上更新统粉尘堆积的特点,并将其与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和东秦岭黄土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长江中游鄱阳湖地区这套独特的沉积序列,元素特征基本相似,具有贫Co、Pb,富Zr、Hf,低Eu/Eu^*(0.53~0.62)、LaN/YbN(4~8)、Ta/Zr(0~0.006)、Nb/Zr(0~0.09),高Y/Ho(28~30)、Zr/Hf(36~48)等特点,与黄土高原与东秦岭黄土有显著区别。基于Hf-Th-Co、Th-Sc-Zr/10和Th-Sc-La蜘蛛图投影分析,鄱阳湖地区第四纪粉尘物质的源岩接近于石英岩类,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的产物,显著区别于黄土高原与东秦岭黄土(源岩接近于页岩,形成于大陆岛弧构造背景)。进一步分析认为,网纹红土、均质红土的母质均与区域下蜀黄土类似,推测它们均来自于其冬季风上风方向的长江或赣江的古河谷漫滩,这套独特的沉积序列是第四纪以来长江中游现代格局的水系贯通后,冬季风增强,吹蚀大江大河广阔的古河谷漫滩而形成的区域粉尘堆积的结果;是湿热的亚热带季风区对于中更新世以来在轨道尺度上冬夏季风均加强的背景下独特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89.
为了探究泥石流的堆积范围,利用LAHARZ软件,对北京市密云县泥石流沟喇嘛栅子南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泥石流沟小流域1:10 000数字高程模型图,模拟了泥石流的堆积范围。首先利用中国部分地区泥石流体积和堆积范围的数据资料,获得了泥石流体体积与其堆积范围的新的统计模型B=11.42V0.7156;然后通过模拟沟道与实际沟道的对比,确定了最佳沟道阈值为15 000;再结合现场调查统计和降雨历史资料,确定了10年、20年、50年和100年一遇暴雨条件的泥石流体积值,分别为56 500、72 900、94 200和113 100 m3;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该条泥石流沟的堆积范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00年一遇的暴雨条件下泥石流堆积面积为48 729 m2,到达最远距离约为490 m,已影响下游村庄。  相似文献   
90.
在开封自南宋以来的变迁历程中,因中原地区地理空间区位形势所造成的频繁战患直接导致开封城市的破坏与衰落,更重要的是开封在黄河泛滥区中所处的地理中心位置,不仅使开封周边地区土壤严重沙化,而且还在堰塞其水运河道的同时,也使其失去了成为现代铁路交通枢纽的机会。区域环境因素发生的重要改变导致中原地区区域政治中心在建国初从开封迁离,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自由流动程度的加强,更多的发展资源向邻近的郑州集聚,也造成开封经济发展的弱势。但随着国家及河南省政府利用开封地理空间区位形势所实施的"郑汴一体化"等当代发展策略的介入,开封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下降趋势而实现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