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京北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位于首都圈北部内蒙古高原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威胁京津地区的一个主要风沙源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但相应的荒漠化研究却很薄弱。目前对该区一些局部地区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荒漠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仍缺乏整个沙地荒漠化状况全面和细致的了解。虽然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被看作是该区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只有揭示人类生产系统与土地系统之间的反馈作用机制,才能深刻认识荒漠化的成因,才有望对防治荒漠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围绕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问题需要开展的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即潜在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荒漠化动态与监测、荒漠化机理、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承载力确定。  相似文献   
32.
33.
在未来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植被更加敏感,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仍面临重大挑战,而对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植被进行动态监测和影响评估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通过分析2000—2020年浑善达克沙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空变化特征,识别导致研究区NDVI变化的驱动机制和主要的驱动因子,采用情景分析探讨其植被未来变化的轨迹。结果表明:过去20 a间,浑善达克沙地NDVI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放牧是影响此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因子,但放牧对其NDVI变化的影响力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情景模拟显示,浑善达克沙地虽然向恢复方向发展,但因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其植被仍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胁迫。研究结果为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4.
岳尚华 《地球》2013,(4):34-38
正第44个世界地球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但严峻的沙漠化形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荒漠化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退化,还引发了严重的气象灾害——沙尘暴。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建议,加快沙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35.
采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确定影响沙地榆对象木的最佳竞争范围,利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沙地榆种内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沙地榆群落中,对象木的最佳竞争距离为8 m,沙地榆种内竞争强度随着植株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从模型预测结果可知,当沙地榆胸径在30 cm以内时,竞争强度变化显著;当沙地榆胸径达30 cm 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很小。采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能有效地确定竞争木范围,较好地反应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沙地榆种内竞争关系。应在沙地榆胸径达30 cm前采取适当的人工疏伐措施来促进植株生长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6.
浑善达克沙地近50年来风沙活动的湖泊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沉积物能否有效地记录大气粉尘源区的风沙活动历史对理解沙尘暴发生的气候和环境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夏日淖(湖)近代沉积物进行 137Cs/210Pb定年和沉积学分析显示,碎屑沉积物具有两个明显的粒度组分,其一是与当地沙丘砂粒度分布相同的中细砂组分; 另一为与大气降尘粒度相似的粉砂组分,自1957年以来反映这两个粒度组分相对变化的中值粒径和>63μm砂的含量都具有显著的变化。与浑善达克地区和中国北方气象记录对比发现,沉积物中值粒径和>63μm砂的含量分别与沙尘暴和6m/s风速(或大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 最近50年来这些沉积和气候参数具有总体一致的变化。这样的事实说明,夏日淖沉积物主要由风力搬运沉积的,其粒度与风沙活动存在内在联系,粗粒沉积物增加是风沙活动加强的结果。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中风力搬运的沉积物粒度受风沙活动强度控制,可以成为重建过去风沙活动历史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7.
蒋凯  王喜生  盛美 《第四纪研究》2019,39(3):565-578
浑善达克沙地处于季风边缘区,目前对该区域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山间低洼地带北沟剖面总厚度4.72 m(未见底)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光释光测年和精细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地球化学和漫反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1)该剖面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完整的风成堆积历史,并通过东亚夏季风指标(Rb/Sr及χARM/χ)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建立了13万年来该黄土-古土壤序列精细的年龄模式;2)在黄土高原上常规的用来指示成壤强度和夏季风强度的磁参数并不完全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400 mm等降水线附近)的风成黄土,而地球化学指标在指示季风边缘区的地球化学风化过程上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北沟剖面复杂的磁信号可能是对末次冰期季风边缘区显著减弱的夏季风的阈值响应;3)在末次间冰期东亚夏季风可以延伸到内蒙古中东部,北沟剖面记录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末次间冰期以来区域古季风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38.
2000年4月5~7日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革丽  吕达仁  李鸿洲 《气象》2002,28(7):13-17
利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11个代表站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0年4月5-7日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的扬沙、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 气象要素分析、环流特征分析以及物理量诊断分析,力图为今后沙尘暴的预报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区之一,该区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反映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基于卫星遥感信息和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并结合地面实地调查资料、气象观测和社会经济数据,得出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一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水域减少,变化面积最大的是草地,有944.42 km2的草地转变为其他用地类型;从变化速率来看,最快的是建设用地,增加了19.8%,其次是耕地,增加10.2%。土地利用转变的主要类型是草地向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变,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呈退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近3倍于恢复土地面积。就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0.
田飞  王永  袁路朋  汤文坤 《地学前缘》2022,29(2):317-326
本文选择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濒临干涸的碱湖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湖泊及流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及其同位素(δ13CTOC)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湖泊水域区及滩地区的黏土与粉砂组分含量高,TOC含量多低于1%,而东缘的盐生草甸砂组增加,同时TOC含量升高至10.75%;δ13CTOC值表现为从西向东,即水域区(-24.88‰)、滩地区(-25.17‰)、盐生草甸(-27.93‰)呈逐渐偏负的趋势。水域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员组分分析表明,粗粒端员(近源风成组分及洪积组分)含量的增加指示湖泊退缩及流域植被退化;水域区低TOC指示水生植物基本消失,陆源C3植物成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控制了δ13CTOC的波动。当湖泊彻底干涸,裸露滩地的粒度初始以细粒组分(黏土、粉砂)为主,而后强烈的风蚀作用将富盐细粒带走,沉积物的粒度变粗,盐度降低,盐生植被入侵。此后沉积物的TOC含量显著增加,而δ13CTOC值逐渐偏负可能与上覆盐生植被演替过程中C3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关。因此,乌日图音淖尔现代沉积过程及机理的研究,加深了对浑善达克沙地碱湖干涸过程中沉积及生态演化过程的认识,也为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