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317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207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563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基于GPS的海冰实时监测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冰是高纬度海区特有的海洋现象。运动的海冰具有巨大的能量,对冰区的石油平台、港口堤坝、船只等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实时获取准确的海冰运动信息对于海冰灾害的防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海冰为一年海冰,冰体较薄,用于极地的海冰跟踪设备并不适用于我国北方海域。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基于GPS的海冰定位跟踪系统,系统包含冰上定位发射和接收两个部分。冰上部分质量较轻且外形增加了防滑设计,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自动入库,并与地图匹配显示。监测系统于2015-2016年冬季在辽东湾海域进行了应用测试,应用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进行海冰定位与跟踪,定位误差在5 m以内,运行时间较久,较适用于我国薄冰海域。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对“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在乔治王岛南侧、象岛西侧海域内通过箱式取样获得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组成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主要统计了硅藻丰度、简单分异度、属种组成等, 并结合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乔治王岛南侧站位丰度和分异度高于象岛西侧站位, 最高丰度达到1.96×106壳/g。丰度的差异分布可能主要与洋流有关, 别林斯高晋海表层洋流带入充足营养盐导致乔治王岛南侧站位硅藻繁盛, 而威德尔海涡流底层水影响下的象岛西侧站位则难以沉降保存包括硅藻壳体在内的细小沉积颗粒。各站位硅藻组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海冰相关种分布不均和半咸水种类繁盛情况等, 前者可能与漂浮海冰控制的时间长短有关, 而后者与淡水输入等综合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94.
《海洋世界》2009,(4):9-9
北极的巨大变化是过去两年中的热点问题。北极是地球上变暖最快的地方。在过去的3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不到1℃,而北极的大部分地方则升温3℃,有的地方甚至升温5℃。每年夏季,北极都有大量的海冰融化。有人预测,到2030年,北极夏季可能连一块冰都没有。海冰消失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过去,人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航运和矿物开采的影响,二是给北极熊带来的生存困境。但是,北极海冰融化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最令人担心的是北极冻土层,  相似文献   
995.
<正>现场眼之所及是一望无边的海冰世界,泵站已被冰封,取水口护波堤被海冰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护波堤延伸海中的灯标一个个孤立在冰海之上。吴树军总队长介绍说:"前段时间我们接到渤海出现严重冰情的通报后,向所属支队发了通知,要求密切关注冰情的发展"。他补充说:"今年的冰情是我从事海监工作十年来见到的最严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996.
楚科奇海融冰过程中的海水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楚科奇海是北冰洋的陆架海,中部凸起的Herald浅滩对海水流动和海冰融化过程有显著影响。利用我国1999年夏季北冰洋考察数据,讨论了楚科奇海海冰融化过程中的海水结构。结果表明,海区内存在2个相继进入的水团,一个是海冰覆盖期进入的阿纳德尔水(AW),具有低温、高盐、高硅酸盐的特点;另一个是海冰融化后进入的白令海陆架水(BSW),具有高温、低盐、低硅酸盐的特点。在开阔水域,表层水温度达到7℃以上,高于当地气温,是当地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形成的。开阔海域的水体向冰下扩展,表层水温在1℃以上,形成冰下暖水区,加速了海冰的融化;Her-ald浅滩阻挡了海水的流动形成绕流,其北部处于绕流的死角,表层水温在-1℃以下,形成冰下冷水区。在开阔海域,上层海水的混合深度达到15~20 m,而渗入冰下的暖水深度小于5 m,体现了海冰对暖水渗入的阻滞作用。所有海冰覆盖站位10 m层的叶绿素-a含量都很高,表明冰下海水处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状态,有可能对海水吸收热量和海冰融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在发生快速变化,海冰覆盖范围明显减小,厚度显著变薄,积雪/海冰—反照率正反馈机制在此背景下变得愈发重要。气候系统和单一海冰模式采用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方案。首先对模式中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对现有卫星反照率产品问题的分析,概述了前人对参数化的评估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气候模式中海冰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目前的反照率参数化对海冰融池和冰间水道等物理过程的考虑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发展受到观测数据可用性的制约。最后对参数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8.
南极海冰与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各区海冰变化不同,这种不同的变化必然对各区局地大气环流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可能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不同的作用。本文利用Hadley中心提供的1968年1月-2002年12月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结合中央气象台的北半球500hPa、100hPa高度场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温度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分别对南极Ross海区和Weddell海区海冰与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南极Ross海区和Weddell海区海冰对我国夏季天气均具有指示意义。Ross海区是影响我国夏季东北地区降水的海冰关键区,若该区上一年9月海冰偏多,则来年6月我国东北降水偏少;Weddell海区是影响我国夏季东北温度的海冰关键区,若该区上一年9月海冰偏多,则来年6月我国东北温度偏低。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依托2010夏季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通过对高纬度极地冰下水和冰芯的营养盐的连续观测及表层水颗粒物的藻类色素分析,获取了夏季快速融冰下冰水界面营养盐和光合色素的分布信息。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表层水磷酸盐和硅酸盐相对于无机氮更丰富(依据Redfield比值),表现为显著的氮限制。而冰芯无机氮浓度相对更高,融冰释放对水体无机氮有一定的补充。色素分析显示岩藻黄素(Fuco)和叶绿素a(Chl a)是水体颗粒物的主要光合色素。在8/15至8/18期间,叶绿素c(Chl c)、硅藻黄素(Diato)、硅甲藻黄素(Diadino)和岩藻黄素(Fuco)分别达到6,22,73和922μg/m3,体现了硅藻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岩藻黄素(Fuco)的浓度在融冰快速期间有巨大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冰芯底部释放的衰老的冰生硅藻和浮游硅藻的生长。此外,青绿黄素(Prasino)和叶黄素(Lut)与岩藻黄素(Fuco)分布模式有明显的差异,暗示青绿藻和绿藻与硅藻对海冰融化的不同响应。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EM31-ICE电磁感应仪与激光测距仪、声纳等设备在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过程对海冰厚度进行走航观测,通过对数据预处理获得了海冰厚度数据,结合长期冰站上采集的多组冰厚样本,获得EM31-ICE的各项校正参数。同时通过对异常数据的分析以及小波去噪、统计处理等方法,得出最终的解释结果:在去程时海冰厚度主要分布在0.5-2.5m之间,而返程时的海冰厚度有明显变薄的倾向,主要分布在0.5-2.0m之间。在高纬度地区海冰厚度明显大于低纬度地区,并且在高纬度地区海冰厚度统计图中常出现两个波峰,而低纬度地区常是一个波峰。在整个去程与返程过程中,超过4m厚的海冰不到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