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以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资料,结合期间气象条件,对2006年牧草生育期、草层高度、产量与近3a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2006年(全省牧区19个生态监测站平均),草地牧草产量年景为平年。根据牧草产量测算了今冬明春冷季理论载畜量,这对各地区合理安排牲畜出栏率和存栏率,保证草场良性循坏和牲畜安全越冬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2.
气候变化对青海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青海省4个牧业气象代表站点1988-2005年天然牧草数据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了青海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南东部地区影响牧草返青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青南西部和环湖地区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两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的迟早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相接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水分条件,年降水越多,牧草产量越高;青南东部的半湿润地区,温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半湿润牧业区,随气温升高,牧草产量有所增加,草场载畜量有所上升;但在干旱、半干旱牧业区,气候变暖加剧草地水分的散失,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同时,优良牧草在草场中的比例下降,杂类草的数量和比例上升,草场朝不良方向演替,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53.
采用呼伦贝尔牧业气象实验站2000—2009年牧草(干重)产量资料,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鄂温克旗草原牧草产量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牧草生长期,产量与光、热、水三大气象要素有着不同的相关关系。采用牧草产量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建立多元回归牧草产量预报方程,制作牧草产量预报。为当地畜牧和草原等部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54.
气候异常常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严重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有严重影响。锡林郭勒盟2009年冬至2010年春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多,一些地区冬季的极端最低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低温多雨的春季气候虽然为牧草生长和农作物播种提供了较好的水分条件,但异常偏低的气温造成严重的热量条件不足,导致锡林郭勒盟大部地区牧草返青期推迟了15~20天,主要作物播种期推迟了10~15天,影响了牧草和农作物生产,推迟了牲畜采青。  相似文献   
55.
利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气象站2004—2019年5—8月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和天然牧草生长发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2004—2019年近16 a牧草高度与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牧草高度与气候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16 a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为41 cm,5—8月高度在14.2~55.9 cm之间;(2)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光、温、水条件均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8月牧草高度增加趋势明显,16 a增加了16.5 cm;(3)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同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地牧草高度受降水量影响较大,降水量越多,日照时数越少,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气温日较差越小,牧草长势越好,而热量条件变化的大小对牧草长势的影响不大。以4个要素作为因子建立的牧草高度回归模型,历史拟合效果好,可以根据当年生长季气候条件预测牧草高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6.
华北平原7种人工牧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耗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华北平原不同气候条件下7种人工牧草的耗水规律。试验于2005-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牧草品种有一年生牧草黑麦(Secale cereale L.)、小黑麦(× Triticosecale Wittmack)、高丹草(Sorghum biolor × Sorghum Sudanense c.v.)、青饲玉米(Zea mays L.)和籽粒苋(Amaranthus paniculatus L.),多年生牧草苜蓿(Medicago sativa L.) 和串叶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 L.)。结果显示,苜蓿的Kc值为1.08,其他牧草在0.79-0.94。不同气候条件下的Kc值大小规律为,越年生牧草:湿润〉干旱〉平常;一年生牧草:干旱〉平常〉湿润;多年生牧草:平常〉干旱〉湿润。本文建议青饲玉米和高丹草为夏季播牧草的优选牧草,籽粒苋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干旱和平常季节会减产一半以上。黑麦和小黑麦蒸是冬闲田种植的优选牧草,小黑麦因为耗水量较小,优于黑麦。苜蓿在干旱季节的表现优于串叶松香草,但当降雨达592.9mm以上反而会引起减产。该研究的结果能为牧草在华北平原的种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1INTRODUCTIONTheWestLake ( 30°1 5′N ,1 2 0°1 6′E)isasmallshallowlakeinthewesternpartofHangzhouCityinthesoutheasterncoastalareaofChina.Thelakeissur roundedonthreesidesbyhills ;andisfamousforitspicturesquesceneryandinterfusionofhillsandwaterbodies.Thesurfaceareaisabout 5 .66km2 andmeandepthis 1 .8m .Beforethe 1 95 0s ,thelakewaterwascleanandmacrophytesgrewveryluxuriantlyinthelit toralareasofthelake .In 1 95 2 ,WestLakewasdredgedand 70 0× 1 0 4m3 mudwasremovedfromthebottomofthelake …  相似文献   
58.
针对传统的大规模草地牧草的识别,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采集系统的草地动态监测新手段,利用采集到的可见-近红外光谱(范围400~1 000nm)图像和光谱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该方法主要包括预处理、特征波段提取以及分类识别3个步骤。(1)利用ENVI(4.7)提取图片的感兴趣区域光谱数据,由于存在大量的数据冗余以及外界的噪声干扰等因素,因此采用多元散射校正去除散射,增强与成分含量相关的光谱吸收信息。(2)采用连续投影选取出13个特征波段消除数据冗余。(3)采用支持向量机对选取的特征波段进行分类,分类识别率可达100%。结果表明,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野外牧草种类的无损识别是可行的,SPA提取光谱特征波段及SVM进行判别野外田间牧草种类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9.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心叶驼绒藜种群更新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心叶驼绒藜(C. ewersmanniana)是干旱区优质牧草和防风固沙植被的主要物种。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选择两个200 m×200 m具代表性样地,采用Ripley’s K(d)函数分析了心叶驼绒藜种群更新空间特征以及与群落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等三种主要灌木物种间作用关系。发现两个样点心叶驼绒藜大株(繁殖株)的空间分布对后代以及整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影响极大,两个样点心叶驼绒藜大株、中株均与幼株间呈不同尺度的正关联,全部植株以及幼株都与新疆绢蒿呈正关联,与梭梭呈负关联,与琵琶柴关联性在两个样点结果相反。分析认,为心叶驼绒藜种群更新对成株依赖性极强,空间扩展能力很低。在0—35 m范围内种群更新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四种灌木空间分布关系除受各自生态位决定外,主要受水等环境因素作用。最后对心叶驼绒藜等生态恢复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