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68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PRD20和PRD17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记录较为完整,尤其是晚更新世海侵记录良好。以其为研究对象,对两孔的有孔虫微体动物群记录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建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并着重分析了晚更新世海侵事件。约44500 cal a BP以前,研究区为河流环境,发育河道砂砾沉积。约44500—21300 cal a BP,发生晚更新世海侵,形成溺谷型河口湾,两孔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垂直分布记录了水体条件发生的多次变化,可辨识出2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其中PRD20孔中有孔虫以滨岸广盐型占绝对优势,PRD17孔中以滨岸广盐型为主、海相—半咸水型有孔虫占有一定比例,表明研究区位于溺谷湾中径流与潮流共同作用的区域,且PRD20孔受径流影响更大。约21300 cal a BP后,受末次冰盛期海退影响,研究区暴露于地表遭受风化剥蚀,风化产物在PRD20孔表现为1层褐红色砂砾,在PRD17孔表现为1层花斑黏土。约8000 cal a BP,海平面回升导致河水滞留形成沼泽环境,PRD20孔发育1层泥炭层。约8000—5500 cal a BP,PRD20孔发育受径流影响较大的河口湾湾头沉积,仅在全新世海侵最盛时含有少量有孔虫记录。约5500 cal a BP后,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受构造抬升影响,PRD17孔地势较高,于约4700 cal a BP才开始重新接受沉积,零星出现潮水搬运而来的有孔虫。  相似文献   
92.
为了深入探讨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古环境和古气候历史,在三水市区获取了2个高取芯率的钻孔岩芯,进行了12个AMS 14C测年,并结合孢粉、硅藻等分析结果探讨三水地区全新世的海平面与河流水动力变化,以及古植被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钻孔所在区域全新世沉积总体从9 000 cal. a B.P.左右开始,呈现河流相―河湾相―河口湾相―潮坪相―河口湾相―河漫滩相的演变过程。三水区的早全新世沉积阶段年代最早为9 000 cal. a B.P.左右,表现为河口湾相的淤泥质粉砂沉积,硅藻以淡水种类为主,最高沉积速率为1.6 cm/a。海侵初始时间为8 700 cal. a B.P.左右,最高海平面时间为7 600 cal. a B.P.左右,此时海岸带发育红树林,丘陵山地发育较茂盛的亚常绿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晚全新世阶段(6 500―2 200 cal. a B.P.),以泥炭粉砂沉积为主,沉积速率为0.2~0.5 cm/a,河口区高潮线附近及河流弯道低洼滩地在5 000 cal. a B.P.前后形成淡水沼泽、河口三角洲边缘区洼地水松林发育。在晚全新世(2 200 cal. a B.P.左右)以来,陆相黏土质沉积指示河口泥沙快速堆积,三角洲平原迅速扩大,沉积速率高达1.7 cm/a。孢粉结果显示次生的芒箕孢子剧增,陆地植被稀疏,人类活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3.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锰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锰的含量及其成因,笔者采集并分析了352组地下水样和13组地表水样。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的锰含量在未检出至8.32mg/L之间,平均浓度为0.34mg/L,超标率达49.4%。在该区9个地级市范围都存在地下水锰超标现象。区内地下水的锰含量与总溶解固体(TDS)、化学需氧量(COD)以及HCO3ˉ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E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锰含量的分布与该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以及所处的补、径、排条件密切相关。影响该地区地下水锰含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氧化还原环境、酸碱条件、地下水的总溶解固体、上覆盖层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以及含水层介质等。  相似文献   
94.
正新课改后的地理试卷相比以前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四个能力的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在四个能力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但是从学生答题效果来看往往让人痛心疾首,很多简单的问题学生错误率却很高,  相似文献   
95.
正【课标分析】"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具体分解为:①了解区域工业化的过程特点及成因;②了解区域城市化的表现;③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④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⑤学会区域  相似文献   
96.
区位因素     
鲁爱华  郑永胜 《地理教学》2013,(5):57-58,49
正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近些年来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桑(蔗)基鱼塘"已经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象草或蔬菜、花卉、果树,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据此完成1~2题。1.影响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源D.政策  相似文献   
97.
Vegetation greenness is a key indicator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ctivity.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in vegetation activity in spring across eastern China (EC), we analysed the variation in the Normalis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from April to May during 1982-2006. The regional mean NDVI across EC increased at the rate of 0.02/10yr (r2=0.28; p=0.024) prior to 1998; the increase ceased, and the NDVI dropped to a low level thereafter. However, the processes of variation in the NDVI were different from one region to another.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 cultivated area, the NDVI increased (0.03/10yr; r2=0.52; p<0.001) from 1982 to 2006. In contrast, the NDVI decreased (-0.02/10yr; r2=0.24; p=0.014) consecu-tively from 1982 to 2006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Pearl River deltas, two regions of rapid urbanisa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the Inner Mongolian Plateau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East China, the NDVI increased prior to 1998 and decreased thereafter. In the Hulun Buir area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NDVI increased prior to 1998 and remained static thereafter. The NDVI in the grasslands and croplands in the semi-humid and semi-arid area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while the NDVI in the woodlands in the humid to semi-humid area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As much as 60%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NDVI was ex-plained by either precipitation o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8.
正围海造田,在海滩或浅海上筑围堤隔离外部海水,并排和抽干围堤内的水使成为陆地的工程,又称围涂。它为农业、工业、交通、外贸等的发展提供了场所,是我国八条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的途径之一。我国围海造田的历史由来以久,在千年以前就有了与之有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历代都有将沧海变桑田的事件出现。尤其是东南沿海,自古就有围海造田的传统。在我国的明清时期,两代政权都注重发展农业,大量开辟耕地,  相似文献   
99.
珠江三角洲范围内选取300件农业土壤样品进行磁化率及频率磁化率分析.结果表明,300件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在1.29×10-8~185.89×10-8m3/kg范围内变动,平均值为31.20×10-8m3/kg.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磁化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南高北低、中心区高东西两翼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全区具4个明显的磁化率高值区,分布在:珠海、深圳、惠阳及顺德.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土地利用类型和母岩与母质、土壤类型对农业土壤磁化率高低起主要作用.同时,重金属污染对农业土壤的磁性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罗鑫 《广东地质》2012,(1):13-18
距今(56~18)万a的白坭组,代表珠江三角洲西部中更新世早期的河流冲积平原和溺谷海湾沉积,而珠江三角洲滨海平原的形成则始于距今(4.25~3)万a的石排组沉积时期;距今(2.95~1.9)万a间沉积的西南镇组,代表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海进;形成于距今(1.8~1.2)万a间的三角组代表珠江三角洲海退期形成的古风化壳;从杏坛组一横栏组一万顷沙组一灯笼沙组的沉积,代表全新世全球冰盖消融后珠江三角洲地域海平面上升的海陆变迁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