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4篇
  免费   1015篇
  国内免费   751篇
测绘学   878篇
大气科学   465篇
地球物理   417篇
地质学   1969篇
海洋学   1575篇
综合类   1064篇
自然地理   2952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39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438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71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633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朱长寿  陈栩  黄加祺 《台湾海峡》1999,18(3):309-313
根据1990年5月至1991年1月采自湄洲岛海域的浮游动物样品,鉴定出10种终生浮游动物和12类阶段性浮游幼体,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在群落中均占优势。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假磷虾、肥胖箭虫和短尾类溲状幼体为主要优势种。海龙箭虫、拟经车浅室水母、针刺真浮莹等10种,四季都有分布,本文还描述了总生物量,总个体和主要种类的分布,并对夏季浮游动物的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以及总生物量季节纱明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两个新的群落多样性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兰平 《海洋科学》1999,23(1):25-28
群落多样性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生态学特征,反映群落自身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目前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极为活跃的领域[1]。关于群落多样性的概念和衡量方法马克平1993年、1994年,BriggsJ.C.1994年,BickmanM.1968年已有评述。但过去各种衡量方法采用的多样性指数只注重洋方大小和物种丰富度,忽视了物种在分类学上存在的多样性差异,而本文介绍的两个应用于海洋底栖生态学研究的新指数[6],包含了这方面的信息,并同其他几个常用的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1过去常用的几个指…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应用海洋围隔实验技术探索围隔生态系中环境因子对长牡蛎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密度与牡蛎体重增长呈负相关;养殖水体的N、P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6.4和2.5μmol/dm^3的水平时牡蛎生物较佳;服物浓度过高会导致牡蛎死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建立起的浅海水层生态动力学箱式模型,模拟了胶州湾北部1995年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机氮、无机磷、溶解氧以及DOC和POC年变化特征。结果是合理的。通过模型参数敏感性实验分析,揭示了该模型系统的一些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995.
正回望2014年,"新常态"这个词,毫无疑问地登上了年度最热词汇榜。从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开始,到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向世界系统阐述"新常态",再到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站在"新常态"  相似文献   
996.
太湖梅梁湾藻类生态模拟与蓝藻水华治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根据目前对太湖梅梁湖生态环境的认知,建立该湖区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进行生态模拟,基于模拟结果对太湖富营养化中最严重的蓝藻水华治理与污染物排放控制和清淤工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太湖污染物排放达标将极大改善富营养水平;但应结合经济分析和效益分析,通过组合各类污染物控制总量来达到最优治理效果,模拟分析表明,单一清淤工程对于富营养化中蓝藻水华治理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低(5 kg/m3)、中(10 kg/m3)、高(15 kg/m3)三个养殖密度对工厂化养殖黄条(鱼师)生长的影响, 从消化道菌群角度分析了养殖黄条(鱼师)的生长的密度适应性。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黄条(鱼师)的消化道(胃、肠道、幽门盲囊)菌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 并进行了菌群的多样性、结构特征和菌群基因功能预测的分析。结果显示, 相较于中、低密度组, 高养殖密度显著(P<0.05)抑制了黄条(鱼师)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并显著上调了血清应激相关激素水平。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在属水平上,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FaecalibaculumRuminococcaceae_UCG等在中、高密度组中丰度降低, 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等在中、高密度组中丰度增加, 均与低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KEGG通路分析发现, 各养殖密度组的菌群基因主要集中在代谢、环境信息过程、遗传信息过程三个一级功能通路。该实验设置的中、高密度组相对低密度组, 消化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上呈现有益菌(乳酸杆菌属等)显著性减少和条件致病菌(克雷伯氏菌属)显著性增加(P<0.05)的趋势。在菌群功能方面, 与低密度组相比, 中、高密度组消化道特别是在代谢、遗传及环境信息过程的二级功能通路上注释的tags数目相对低密度组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为建立工厂化养殖模式下适宜密度调控和健康养殖技术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作为广谱抗菌的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SAs)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抑菌剂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医疗、禽畜及水产养殖等。大量磺胺类药物的应用随代谢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并构成潜在风险,截至目前,这些影响和风险并未被探明。因此,对8种典型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我国典型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阐述,评估了它们对不同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及生态风险,并诠释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水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浓度分布差异显著,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嘧啶分别在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浓度和污染程度最高;水体藻类是磺胺类合成药物最敏感的水生物种,其次是甲壳类和鱼类,磺胺甲恶唑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高风险;磺胺类合成药物进入体内后被代谢成不同的产物,与母体合成药物一同进入水环境中经历降解过程;生物降解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磺胺类合成药物去除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细菌、真菌及藻类均可降解磺胺类合成药物。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加强磺胺类合成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以及合成药物混合毒性的研究,明晰水环境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分布-代谢-传输-效应的综合过程,探析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水生...  相似文献   
999.
根据2021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含有23个功能组的舟山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当前舟山海域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并估算了褐菖鲉在舟山海域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舟山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级范围为1.000 (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4.277 ( 鳐类),石首鱼科、虾类和 鳐类为舟山海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是舟山海域生态系统主要的食物链。碎屑和浮游植物对食物网的贡献率分别为61.32%和38.69%。始于浮游植物和碎屑的营养传递效率分别是9.34%和10.50%,系统总营养传递效率是9.82%。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26,系统连接指数为0.372,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22。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反映了舟山海域生态系统的成熟状态较低,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模型估算,当褐菖鲉生物量增加至8.6倍时,褐菖鲉达到生态容量0.007 95 t/km2,此时生态系统仍保持平衡,且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基本稳定。因此,褐菖鲉在舟山海域尚有较大增殖潜力。  相似文献   
1000.
太湖湖滨带类型划分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湖滨带岸线总长405 km,73%以上被防洪大堤所包围,其余部分临近山体,属于典型的大堤型湖滨带.按照湖滨带地形地貌分为大堤型、山坡型、河口型三类,根据水文条件和露滩情况,又将大堤型分为长期露滩、间歇露滩、无滩地型,山坡型分为有滩地型、无滩地型,形成6种类型的湖滨带.根据以上太湖湖滨带划分类型,结合湖滨带生境、气候、水文条件以及植被分布现状等因素,分别采取生态保育、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的对策,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太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模式,并分别提供了形象的修复模式示意图,以期为太湖及其类似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