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1.
区域地球化学表明,第三系泉水及直接被第三系覆盖的灰岩泉水的SIC的雨季小于0,在旱季大于0。在祭白龙洞,地表被第三生活经验覆盖洞段滴水的暂时硬度比地表无此覆盖层的滴水水1.6-3mmol/L,pH值也较低。第三系盖层中空气CO2浓度为10000-14000mg/m^3,随深度下降。第三系的裂隙最大渗透张量为0.02-0.05m/d,高于石灰岩。野外溶蚀试验结果,第三系盖层中石灰岩的溶蚀速率为1.5mg/100d,且垂直溶蚀速率与水平溶蚀速率相当。上述特征表明,较高的裂隙渗透张量及随裂隙下渗的富侵蚀性的水量石芽、石林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发育好的石林常常伴随残留的小面积第三系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12.
车镇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宗林 《西北地质》2004,37(4):22-26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是近几年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中的一大热点。笔者在对成藏动力学系统进行回顾的基础之上,从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及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演化、成藏期次等方面对车镇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将车镇凹陷划分为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它源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下部它源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其联络体系有断层、不整合面和连通砂体。通过对成藏的静态要素(烃源岩、储层、盖层)描述及动态过程(烃类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确定新近纪馆陶末一明华镇沉积时为成藏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313.
南款金多金属矿田位于太行山北段野狐-连巴岭-东团堡多金属成矿带上;控矿因素主要是阜平幔枝构造逐级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断裂构造和岩浆岩,地层仅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质基础和物理化学环境;燕山期侵入的中酸性岩体、岩株、岩脉及隐伏和半隐伏的岩枝、岩株的空间展布规律决定了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成矿元素的组合规律;断裂构造的类型和性质更是直接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形态、矿化类型等矿床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314.
许多国家改建地下储气库是利用枯竭气藏、水层、盐穴和废矿井 ,很少利用开采后期的潜山油藏。本文通过对 R11井山头油藏的地质特点分析 ,研究了该潜山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对改建后的储气库进行了库容计算和盖层压力分析 ,并编制了储气库的运行方案设计。该方案的成功设计将大大扩大改建地下储气库库址的筛选范围  相似文献   
315.
下扬子中部地区海相层系在印支-燕山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改造,保存条件成为油气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志留系泥页岩盖层是下古生界的区域性盖层,对原生油气藏的保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志留系样品的实测数据对志留系盖层现今的封闭性做出了评价。采用孔隙度-排替压力史法、渗透率-排替压力史法及超固结比(OCR)参数重建了志留系盖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封闭性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显示:下扬子中部志留系盖层具有低孔、低渗、高排替压力特征,总体上现今物性封闭能力较强。在埋藏阶段排替压力达到了封闭高压和超高压气藏的能力,但在早白垩世期间,句容地区志留系盖层排替压力显著降低且OCR 值超过脆性破裂门限值,下古生界保存条件破坏较为严重,在常州和泰兴地区OCR 值小于脆性破裂门限值,破坏程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316.
泥页岩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盖层,其封盖性对油气成藏特别是古老深层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微观孔隙特征及封盖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将泥页岩盖层分为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硅质泥岩和碳质泥岩4种类型;泥页岩孔隙往往是纳米尺度,主要分为石英颗粒边缘粒间孔、草莓状黄铁矿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缝和有机质孔4种类型,且随着地层时代变老,微孔尺度逐渐变小,碎屑颗粒粒间孔不断减少,有机质孔在整个微孔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更为突出。基于泥页岩盖层类型及孔隙特征建立的微孔系统结构模型,将微孔系统划分为主干孔缝、次级孔隙和孤立孔隙三部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亲水性和亲油性界面的不均匀散布是流体作用复杂性的内因,也是导致突破压力增大的重要因素。烃浓度封闭机理可能是不存在的,真正对气藏进行封盖的是上覆致密盖层,它依靠毛管封闭对下伏气藏进行封闭,同时超压与封盖能力之间具有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317.
<正> 在塔里木盆地在9个层系发现工业油气流,其中有:1 四套烃源岩(1)寒武系—下奥陶统为腐泥型—混合型海相碳酸盐岩和泥岩,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机碳丰度低—高,成熟度高—过成熟,大部分仍处于生气窗内。是主要气源岩。(2)中—上奥陶统腐泥型—混合型海相泥岩,主要分布在满加尔凹陷中部和西部。在满加尔凹陷西部  相似文献   
318.
319.
华南地台盖层褶皱及其形成时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福祥 《地质与勘探》1999,35(4):5-7,11
研究表明: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非常轻微,认为其导致华南法台盖层全面褶皱的观点是不恰当的。华南地台盖层全面褶皱是由晚三叠世以来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形成的同步一类同步褶皱。主要褶皱时代很晚,在南北太平洋大地构造域是晚侏罗世至中始新世,在特提期大地构造域是中晚始新世之交。  相似文献   
320.
魏宁  李小春  王颖  王燕  任海洋  高帅 《岩土力学》2014,35(1):98-104
CO2突破压是CO2地质封存盖层密封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盖层CO2突破压试验技术也是评价盖层密封性的关键技术之一。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不同盖层岩样的CO2突破压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但还未对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CO2突破压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在调研现有CO2突破压试验方法和设备的基础上,研制了集成分步法、连续法、脉冲法和驱替法等多种突破压测量方法的CO2突破压试验装置,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采用该试验装置对四川盆地内须家河组泥质粉砂岩薄弱盖层开展了突破压试验研究,研究40~70 ℃和10~30 MPa温压范围内超临界CO2突破压的变化规律。试验拟合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温压范围内,CO2突破压随CO2压力升高而降低;随CO2温度上升而上升。试验结果与基于表面张力的理论结果趋势吻合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受CO2-水接触角变化、砂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以及试验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