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18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王宇  张贵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6):933-938
滇东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石漠化明显,面积28 320 km2,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三级标准划分石漠化等级,景观差异特征明显,便于野外识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整治措施。滇东地区石漠化分布具有集中连片、自北向南逐渐增多、程度加重的特点。石漠化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石漠化的潜势,广泛分布的岩溶石山是形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导致石漠化的基本条件;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工业污染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因素,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主次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92.
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讨论   总被引:48,自引:7,他引:48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中国沙漠》2004,24(6):689-695
喀斯特石漠化是近年来所认识到的一种地质生态灾害,所造成的经济、环境乃至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但却存在生态建设超前、基础研究落后的严峻现实。本文总结了当前石漠化的类型划分和存在问题,从喀斯特生态系统运行的地学过程、生物学过程和人为过程出发,提出石漠化过程存在地质石漠化过程、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和人为加速石漠化过程,对不同类型的石漠化宜分别采取保护、恢复、重建、维持措施。石漠和石漠化表达的时空范畴不同,是石漠化这一土地退化过程的最后或顶极结果,自然条件下其形成多与地表坡度较大有关,而人为加速石漠化过程中石漠化土地空间分布与地形坡度、地貌部位并无直接联系。建议以“干扰方式 植被 土壤 地貌”对人为加速石漠化过程导致的石漠化土地进行类型划分,评价的土地应分为非石漠化土地、行漠化土地和逆转优化的“基准化”土地。  相似文献   
93.
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及其土地的生态效应——以贞丰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贵州贞丰县2004年的ASTER遥感影像,解译了全县的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指出轻、中、强、极度石漠化存在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此同时,作者还把石漠化的景观格局和其土地生态价值的分布频率结合起来,并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定量计算了相应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相对生态价值,评价了研究区石漠化土地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贞丰县270个村的生态价值整体偏低,全县极大值为1.016,极小值为0.286;不同区域之间的总体生态价值差异较大,生态价值相对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喀斯特地带,而在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生态价值很低.  相似文献   
94.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喀斯特区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图谱分析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一种谱系化、定量化与定位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广西喀斯特区为例,从组成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地质、岩性、植被、地貌、气候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采用3S技术,得出石漠化分布及其驱动因子图;对石漠化分布图及驱动因子图进行图形叠加运算及相关分析,诊断出石漠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地质背景上由于人类的强烈扰动而形成的,是多种因子综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
都安石漠化趋势遥感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吴虹  陈三明  李锦文 《国土资源遥感》2002,(2):15-19,28,T002
通过遥感技术在广西都安县石漠化预测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讨论了应用遥感技术圈定石漠化区域与遥感地质填图的异同 ,提出了“对石漠化区域的确定也就是对满足条件DR∈DC∩DV区域的确定”的数学分析结论和两种提取石漠化遥感影像信息方案 :一种是以石灰岩波谱特性和热性质参数为基础 ,直接从TM像元亮度 (或灰度 )数据中提取石漠化影像信息的方案 ;另一种是以植被波谱影像模型和图论为基础 ,通过对DC 与DV影像区域的图形关系逻辑运算 ,间接提取出裸露石灰岩分布区域的整体图形信息 (即边界线信息 )的方案。通过试验区 1991年和1998年两种TM时相的 30× 2种像元分析法试验 ,确定出以TM6波段图像为中心波段的最佳假彩色合成增强处理方案。将此方案用于对都安县全区 1991年和 1998年两种时相的TM图像处理 ,获得了“都安地区石漠化范围正在扩展 ,而这种扩展与当地人类活动加剧有关”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6.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   总被引:144,自引:0,他引:1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喀斯特石漠化是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南翼所诱发的重要地质生态灾害问题,是制约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是一种纯自然过程,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不仅造成土地资源丧失,干旱缺水,生态系统退化,而且使该区的贫困问题加剧,具有明显的自然和社会学属性.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97.
论岩溶石漠化地质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王明章 《贵州地质》2003,20(2):63-67
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和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以贵州省岩溶石山地区为例,根据石漠化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石漠化的地质成因、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地质背景研究在石漠化防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
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 相关分析   总被引:94,自引:3,他引:94  
在构筑1:50万贵州岩溶地区岩石组合类型分布图的基础上,以GIS为分析手段,对贵州省石漠化分布图和地层岩性图进行了空间分析,探讨了各类岩性与不同级别石漠化之间的相关关系。石漠化与岩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纯质碳酸盐岩地区,尤其是纯质灰岩地区;中度石漠化在白云岩组合中的比例较灰岩组合中高;轻度石漠化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夹层和互层中分布较广;石漠化与纯碳酸盐岩相关关系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
湘西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的技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TM卫星数据,综合运用ENVI、PHOTOSHOP、MAPGIS、ARC/INFOGIS等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软件,通过石漠化训练样区的选择、监督分类、矢量化和数据转换等步骤,实现了石漠化的自动分类与专题图件制作。将分类石漠化图按2 mm×的网格进行网格化,依据石漠不关心化所占网格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归并、筛选,面积>2mm以上的网格单元合并为石漠化区;面积~的网格单元合并为轻度石漠化区;面积<70%70%50%的网格单元合并为非石漠化区。调查表明:湘西北地区近内,石漠化区总面积增加了约50%20a300km2平均每年增加约,15km2,即所占比例由增加到约。0.54%1.60%  相似文献   
100.
关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土地恢复重建目标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阳兵  王世杰 《热带地理》2005,25(2):123-127
根据恢复生态学相关研究进展和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现状,探讨了石漠化土地生态恢复重建的不同空间尺度目标、阶段性目标、植被生态建设目标、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效益目标。指出防治岩溶石漠化的实质绝不仅仅是岩溶山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和恢复植被,只有实现环境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的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石漠化等环境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全面解决。因此,近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目标必须结合市场重新认识资源环境优势,由扶贫型向提高生活质量型转变,由单一坡改梯向多途径特色农业转变,由防护型向开发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参与式转变,从而打破岩溶脆弱生态背景上土地退化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