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采用温湿度测试、石窟造像渗水实验、石窟造像吸水的红外成像、岩石特征分析等手段,对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表面及其周围环境进行监测,以及对石窟造像岩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深较大的窟室内外存在2℃~4℃的温差,岩石0~40 mm深度范围内温度与外界气温存在显著相关性;石窟造像岩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黑云母及黏土矿物,...  相似文献   
72.
《中国地名》2011,(11):22-23
莫高窟,俗称干佛洞,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5层,南北长约1600米。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3.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several integrated studies of Tethyan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section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ere publish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indicate problems for the selection of biological, chemical or physical markers suitable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e the only system boundary within the Phanerozoic still not fixed by GSSP. Draw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systems is a matter of global scale discussions. The problem of proposing possible J/K boundary stratotypes results from lack of a global index fossils, global sea level drop, paleogeographic changes causing development of isolated facies areas, as well as from the effect of Late Cimmerian Orogeny. This contribution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data on J/K boundary interval obtained from several important Tethyan sections and shows still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repancies in its de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74.
龙游石窟结构的力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龙游大型地下石窟群埋藏浅、跨度大,且位于软岩中。千年以来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除了岩体的完整性较好和洞体内所充满的水对洞顶的支撑作用以外,就是采用了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石窟在纵向分别利用了斜顶结构,在横向采用了拱状结构,加大柱纵向支撑长度的鱼尾形柱结构和扩大柱端头的柱帽结构。将这些结构形式与现代结构力学原理相比较发现,它们完全符合现代结构力学的原理,是科学的。它们体现了古人的结构力学思想,折射出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发掘和研究石窟蕴涵的结构力学思想,可以做到古为今用,指导目前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75.
历代文人墨客云游四方,对自然风光情有独钟。无论是崇山峻岭,还是浩瀚沙漠;无论是卷地的北风,遍地的坚冰,还是烈焰冲天的火山,沸腾滚滚的热海,在他们笔下,都显得神奇动人,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赏析诗文名句,不仅能受到艺术熏陶,得到精神享受,同时还可领略隐含着的丰富地理知识及有关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6.
竖向地震荷载下人字批顶结构石窟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部分石窟的空间建造采用了人字批顶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佛教石窟建造形式上的融合.选取莫高窟典型的人字批顶结构的254号石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三维的石窟计算模型,考虑了竖向地震荷载作用,通过输入不同地震加速度时程,计算了4种模型情况下石窟岩体的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石窟的人字批顶处易形成较大拉应力区,易遭受地震破坏;石窟中心塔柱可以有效地提高所在石窟岩体的抗震能力,但对下部窟体的上部岩体会产生应力集中,是窟体防护加固的重点部位.同时,对于洞窟密集而又分上下几层的石窟群,在抗震防护中应充分考虑竖向地震荷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石窟围岩地震变形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石窟文物的特点,阐述了影响石窟围岩变形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以敦煌莫高窟的2个典型工段为实例,通过对不同峰值加速度、频谱、持续时间的动荷载作用下石窟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计算,揭示了岩土体及其附属构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和变化规律,指出了窟体防护加固的重点部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震动持续时间的增大,洞窟的位移和应力值明显增大,应力集中区的范围扩大,围岩损伤的可能性增加,稳定性降低。应力分布与洞窟数量、组合特性、几何形状和尺寸密切相关,并控制了石窟围岩的震害特征。其成果为石窟文物的科学保护和岩体抗震加固与减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8.
风景名胜是国家宝贵的环境资源,西湖是祖国的瑰宝,民族的珍珠。西湖风景名胜区以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与璀灿的文化古迹、文化艺术等融于一体为特色。杭州与西湖相互依存。西湖的保护和建设促进了杭州旅游事业的发展,随着推动了城市其它行业的发展,促进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79.
石窟围岩及其附属构筑物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莫高窟为例探讨了挡墙加固型石窟围岩及其附属构筑物的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 .认为对于大型的石窟群及其附属构筑物 ,其地震稳定性评价宜采用以动力分析方法为主 ,拟静力法为辅的双轨制方法 ,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思路和理论分析方法 .  相似文献   
80.
<正>时间的选择一天的始末是海洋拍摄的最佳时机。对于拍摄者来说,在那个时间不会有很多人,而且阳光会制造出一种非常奇妙的光与影,这会让你产生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傍晚的时候那十分柔和的金黄色光线会让你陶醉不已。在数码风光摄影中,逆光拍摄是一种既有一定的拍摄难度而又可产生独特艺术效果的摄影手法。逆光是从景物背后照射来的,我们拍摄的对象主体往往是没有直接光线照射的阴暗部分,因而也就不容易表现出景物的明暗层次和线条,所以反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